鼻饲饮食是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的重要医疗手段,适用于吞咽困难、昏迷、术后恢复或消化功能障碍人群。科学实施鼻饲不仅能保障患者营养需求,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以下是鼻饲护理中的关键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和照护者实现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
一、饮食选择与制备
营养均衡
根据医嘱选择专用肠内营养液或自制匀浆膳,确保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合理配比。糖尿病或肾病患者需定制低糖或低蛋白配方。
食物性状控制
自制饮食需彻底研磨过滤,避免颗粒或纤维堵塞管路。液体粘度以注射器能顺畅推注为宜。
温度与分量
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8-40℃,接近体温以减少胃肠刺激。每次注入量不超过200ml,间隔≥2小时,防止胃潴留。
二、操作规范与安全
体位管理
鼻饲时需抬高床头30-45°,利用重力促进食物进入胃内,降低误吸风险。喂养后保持半卧位30分钟。
无菌操作
接触管道前后严格洗手,注射器和连接管需每日更换,避免细菌滋生。
缓慢输注
使用重力滴注或营养泵时,速度从20ml/h逐步调至目标量(通常80-120ml/h),防止腹胀或腹泻。
三、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误吸风险
禁忌证:严重胃食管反流、消化道出血患者需暂停鼻饲。
监测:喂养前抽吸胃液,若残留量>150ml需暂缓或减量。
管道堵塞
预防措施:药物需研粉溶解后单独注入,避免与营养液混合。
应急处理:用温开水脉冲式冲管,无效时需更换管道。
胃肠道不适
初期可能腹泻,可短期使用无乳糖配方或益生菌调节。严重腹胀需排查肠梗阻。
四、心理与长期照护
心理支持
长期鼻饲患者易出现焦虑或抑郁,需通过语言交流、口腔湿润(蘸水棉签轻拭嘴唇)等方式改善舒适度。
口腔护理
每日2次口腔清洁,减少细菌定植,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定期评估
每4-8周由营养师调整营养方案,结合血液指标(如白蛋白、电解质)动态优化。
五、特殊场景处理
药物联用:需研磨溶解后单独注入,与营养液间隔30分钟以上。
外出携带:使用便携式营养泵,避免高温环境存放营养液。
管道维护:每4-6周更换鼻胃管,防止黏膜压迫损伤。
结语
鼻饲护理是医疗照护中的精细环节,需结合科学操作与人文关怀。患者家属或照护者应主动与医护团队沟通,观察记录饮食耐受情况,及时调整方案。通过细致管理,鼻饲不仅能维系生命,更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康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