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术作为临床常用诊疗手段,在腹水鉴别、腹腔感染治疗及肿瘤细胞学检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这项操作涉及腹腔脏器及大血管,操作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本文基于最新临床指南,系统梳理腹腔穿刺术的关键注意事项,为操作者提供全流程安全指引。
一、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 适应症
新发腹水需明确病因诊断
肝硬化腹水常规治疗无效者
疑似腹腔感染或肿瘤转移
需腹腔给药或人工气腹治疗
▶ 绝对禁忌症
肝性脑病先兆(相对禁忌,需评估风险)
妊娠中后期(子宫可能遮挡穿刺路径)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活动期
肠梗阻或严重肠管扩张
▶ 相对禁忌症
未控制的凝血功能障碍(INR>1.5)
穿刺部位皮肤感染
躁动不安无法配合的患者
二、操作前三维评估体系
患者评估
核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腹部超声定位
测量腹围并标记穿刺点(通常选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
术前谈话需包含风险告知(如脏器损伤概率<1%)
环境准备
治疗室需达到Ⅱ类环境标准
紫外线消毒后保持门窗关闭30分钟
准备应急设备:心电监护仪、加压输血袋
物品核查
穿刺包密封性及有效期检查
一次性耗材需独立包装灭菌
备用物品:肾上腺素、生物蛋白胶、腹腔引流管
三、穿刺操作六步安全法
体位选择
腹水患者取半卧位(减少穿刺后漏液)
肥胖者采用45°侧卧位
超声引导下可调整穿刺角度
消毒规范
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3遍
消毒范围>15cm,待干时间>1分钟
铺无菌洞巾后禁止移动穿刺点标记
麻醉技巧
2%利多卡因分层浸润麻醉至壁腹膜
回抽无血后注射形成皮丘
肥胖患者需增加麻醉剂量(不超过5ml)
穿刺路径控制
使用带刻度穿刺针(16-18G)
进针时保持负压缓慢推进(<1cm/s)
突破感后立即停止进针并固定针芯
抽液管理
首次抽液量≤1000ml(肝硬化患者≤500ml)
使用带过滤器的密闭式引流系统
送检标本需前5ml腹水单独留取
实时监测
每抽液200ml检测生命体征
观察腹水性状(血性/脓性需立即送检)
出现面色苍白、心悸时暂停操作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并发症 预防措施 应急处理
出血 穿刺后按压10分钟+砂袋压迫 静脉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
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术前预防性抗生素 脓液培养+广谱抗生素升级
肠管损伤 超声动态监测+空腹穿刺 紧急手术修补+抗感染
低血压 控制抽液速度+预扩容 平卧位+多巴胺静滴
穿刺点漏液 蝶形胶布加压固定 生物蛋白胶封闭+局部加压包扎
五、操作后延续管理
体征监测
穿刺后2小时内每小时测血压
记录尿量变化及腹部体征
标本处理
腹水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需2小时内送检
怀疑结核感染时加做PCR检测
护理指导
穿刺点24小时保持干燥
肝硬化患者限制钠摄入(<2g/d)
随访计划
恶性腹水患者每周超声评估
肝硬化患者每月检测Child-Pugh评分
六、特殊场景应对策略
超声引导穿刺:选择高频线阵探头,实时观察针尖位置
肥胖患者:采用长穿刺针(>12cm)或CT引导下操作
凝血障碍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操作,穿刺后局部注射止血药
结语:腹腔穿刺术的安全实施需要操作者的系统性思维,从术前评估到术后随访的每一个环节都需严谨把控。建议操作者定期进行模拟训练,熟悉不同体型的穿刺路径调整,同时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确保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有效处理。记住:规范操作是前提,风险预案是保障,患者安全始终是医疗行为的最高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