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二囊管放置术是一种通过鼻腔将三腔二囊管插入食管和胃底,利用气囊充气压迫止血的急救技术,主要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该技术通过物理压迫实现止血,为传统药物或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
三腔二囊管的组成结构
三腔二囊管由三腔管、胃气囊和食管气囊三部分组成。
三腔管:采用橡胶材质,包含三个独立腔道:
胃管腔:用于胃腔冲洗、注射止血药物或引流胃内容物;
胃气囊腔:连接胃气囊,注入200-300ml气体后压迫胃底;
食管气囊腔:连接食管气囊,注入100-150ml气体后压迫食管下段。
胃气囊:位于三腔管一端,充气后膨胀压迫胃底静脉;
食管气囊:紧邻胃气囊,充气后压迫食管下段静脉。
三腔管的设计为“一管三腔”,胃气囊和食管气囊导管分别嵌于1/4圆腔道内,胃导管嵌于半圆腔道内,确保各腔道功能独立且密封。
三腔二囊管放置术的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
评估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及鼻腔情况,排除鼻中隔偏曲、黏膜破损等禁忌症;
准备三腔二囊管、止血钳、注射器、液体石蜡油等器械;
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置管操作
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洁鼻腔后润滑三腔二囊管前端;
沿鼻腔插入导管至65cm深度,通过抽吸胃内容物确认导管位置;
向胃气囊注入200-300ml空气,压力维持在40-50mmHg,向外牵引至中等阻力时固定;
若胃气囊压迫无效,则向食管气囊注入100-150ml空气,压力维持在30-40mmHg。
术后管理
每隔12-24小时放气15-30分钟,先放食管囊后放胃囊;
出血停止后观察24小时,无再出血可口服液体石蜡后拔管;
拔管前抽尽囊内气体,缓慢拔出导管。
三腔二囊管放置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立即手术的患者。
禁忌症:
严重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患者;
意识模糊或无法配合操作的患者;
胃肠穿孔、出血性休克未控制者;
咽喉食管肿瘤或曾接受手术者。
三腔二囊管放置术的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插管时动作需轻柔,避免损伤咽腔及食道;
充气量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避免压力过高导致黏膜坏死。
并发症预防
定期放气减压,防止局部黏膜缺血坏死;
鼓励患者咳出分泌物,必要时吸出口咽部分泌物,预防吸入性肺炎。
患者护理
置管期间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早期活动;
拔管后观察24小时,无出血迹象方可适当进食。
三腔二囊管放置术的临床价值
三腔二囊管放置术通过物理压迫实现快速止血,可使80%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得到控制。然而,该技术复发概率较高,约有50%的患者在气囊放气后发生再出血。因此,其临床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如药物、内镜或手术)以降低复发风险。
三腔二囊管放置术是一种高效但操作复杂的急救技术,需由专业医护人员实施。通过规范操作和精细护理,可有效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患者争取进一步治疗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