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二囊管放置术是针对门静脉高压引发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紧急止血技术,通过机械性压迫实现快速止血。该技术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护理的每个环节均需精准把控,以下结合临床实践与权威指南,系统梳理操作流程及关键要点。
一、术前评估与准备:筑牢安全防线
患者评估
病情评估:确认患者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排除胃肠穿孔、严重心肺疾病、意识障碍等禁忌症。
鼻腔检查:使用手电筒观察鼻腔结构,排除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影响插管的解剖异常,选择较大侧鼻腔操作。
知情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操作目的、风险及配合要点,签署知情同意书。
物品准备
核心器械:三腔二囊管(需提前检查气囊完整性及充气后形态)、50ml注射器(2支)、止血钳(3把)、滑轮牵引固定架、0.5kg沙袋(或盐水瓶)。
辅助用品:液状石蜡油、无菌纱布、治疗巾、棉签、血压计、负压引流装置、冰冻生理盐水。
急救设备:床边备吸引器、气管切开包及简易呼吸器,以应对突发窒息。
操作者准备
双人协作:主操作者负责插管及气囊管理,助手协助固定患者头部、观察生命体征及配合抽吸胃内容物。
无菌操作: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及帽子,操作台面铺治疗巾,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二、操作流程:分步实施精准止血
体位与麻醉
体位: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颌下铺治疗巾防止分泌物污染。
麻醉:用2%利多卡因胶浆喷雾鼻腔及咽部,每侧鼻腔喷3-4次,间隔5分钟重复,减轻插管刺激。
插管与定位
润滑导管:将三腔二囊管前端50cm(含气囊段)涂抹液状石蜡油,减少摩擦损伤。
插管深度:经鼻腔缓慢插入,至咽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推进至65cm刻度处。
确认位置:用50ml注射器抽吸胃管,见血性胃内容物或回抽液pH<3.5(胃酸特性),提示管端已达胃内。
气囊充气与固定
胃气囊充气:
向胃气囊注入200-300ml空气,使囊内压达50-60mmHg(通过血压计监测)。
用止血钳夹闭胃气囊管口,防止漏气。
缓慢外拉导管至遇中等阻力,提示胃气囊已压迫胃底贲门部。
食管气囊充气(若胃气囊压迫无效):
向食管气囊注入100-150ml空气,维持囊内压30-40mmHg。
夹闭食管气囊管口,避免过度充气导致食管黏膜坏死。
牵引固定:
用胶布将导管固定于患者鼻部,避免滑脱。
通过滑轮装置连接0.5kg沙袋,保持持续牵引力,确保压迫效果。
术后确认与监测
止血效果评估:连接负压引流装置,观察引流液颜色及量。若引流液由鲜红色转为淡黄色或清亮,提示止血成功。
气囊压力监测:每2-3小时检查气囊压力,若压力下降需及时补气,防止止血失败。
并发症预防:
黏膜损伤:每12小时放气15-30分钟,放气前口服液状石蜡油15-20ml,减轻黏膜粘连。
吸入性肺炎:鼓励患者咳出分泌物,无力咳出时及时吸痰。
心律失常:避免气囊压力过高或牵引过重,持续心电监护。
三、拔管与后续管理:确保安全过渡
拔管指征
出血停止24小时以上,且无活动性出血征象(如引流液无血性、血红蛋白稳定)。
放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长期压迫易致黏膜坏死。
拔管流程
放气与观察:先放食管气囊气体,解除牵引后放胃气囊气体,继续观察24小时无出血。
润滑与拔管:口服液状石蜡油20-30ml,抽尽气囊内气体后缓慢拔管,避免暴力牵拉。
囊壁检查:观察囊壁血迹,辅助判断出血部位。
后续治疗
药物干预:拔管后继续使用降低门脉压力药物(如生长抑素、特利加压素)。
内镜治疗:24-48小时内行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巩固止血效果。
营养支持:拔管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避免粗糙食物刺激黏膜。
四、关键注意事项:规避操作风险
气囊管理
充气顺序:必须先充胃气囊,再充食管气囊,防止胃气囊充气不足导致滑脱至食管。
压力控制:胃气囊压力需维持在40-50mmHg,食管气囊30-40mmHg,过高易致黏膜坏死,过低则止血无效。
患者配合
吞咽动作:插管至咽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避免误入气管。
体位管理:牵引期间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逆流。
并发症处理
呼吸困难:若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立即剪断导管并放气,解除气道压迫。
食管狭窄:长期压迫者需定期行胃镜检查,必要时行食管扩张术。
五、总结与展望
三腔二囊管放置术是抢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最后防线”,其操作需兼顾速度与精准度。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该技术已逐渐从一线治疗转向过渡性止血手段,但其在基层医院及紧急情况下的价值仍不可替代。未来,通过结合超声引导、智能压力监测等新技术,可进一步提升操作安全性与疗效,为患者争取更多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