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术是临床诊断和治疗腹腔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一次性使用腹腔穿刺包凭借其无菌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已成为现代医疗实践中的标准配置。本文将系统阐述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为医护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南。
一、使用前准备:严谨细致,确保安全
1. 环境与患者准备
环境消毒:选择清洁、宽敞、明亮的手术室或符合无菌标准的房间,使用紫外线灯或含氯消毒剂对操作区域进行彻底消毒,确保空气洁净度符合手术要求。
患者评估:详细询问病史,排除禁忌症(如肝性脑病先兆、结核性腹膜炎、黏连性包块等),评估凝血功能、心肺功能及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协助患者排空尿液,避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体位选择:根据病情选择仰卧位、半卧位或侧卧位。例如,大量腹水患者可采用半卧位以放松腹肌,侧卧位适用于需避开腹部瘢痕或包块的情况。
2. 物品检查与开封
包装完整性:检查一次性腹腔穿刺包的外包装是否完好,确认无破损、污染或过期。包装应标注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日期、有效期及医疗器械注册证号。
内容物核对:打开包装后,核对穿刺针、引流管、注射器、皮肤消毒剂、无菌纱布、导管夹等器械是否齐全,并检查穿刺针通畅性及连接紧密性。
二、操作流程:规范步骤,精准执行
1. 穿刺点定位与消毒
定位方法:常用穿刺点包括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2cm偏左或偏右1.5cm处,或侧卧位时脐水平线与腋前线交点。需避开腹部手术瘢痕、肠袢及充盈膀胱。
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或75%酒精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直径至少15cm,消毒3次,每次范围逐渐缩小,末次范围需覆盖洞巾孔。
2. 铺巾与麻醉
铺无菌洞巾:将洞巾中心对准穿刺点,确保非无菌区域与手术区域隔离。
局部麻醉:用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从皮肤至腹膜逐层浸润麻醉。注射时需回抽无血,避免误入血管。
3. 穿刺与抽液
进针技巧: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30°-45°角缓慢进针。当突破腹壁进入腹腔时,可感受到阻力消失,此时停止进针。
抽液控制:连接注射器或引流管后,缓慢抽吸腹水。诊断性穿刺抽取50-100ml即可,治疗性放液初次不超过1000-1500ml,总量一般不超过3000ml,速度控制在50ml/min以内,避免腹压骤降引发循环衰竭。
标本处理:根据检查目的分装腹水:细菌培养需无菌操作,细胞学检查需新鲜送检,生化检测需避免污染或凝固。
4. 拔针与包扎
拔针操作:抽液完毕后,夹闭引流管,迅速拔出穿刺针,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1-2分钟,防止出血。
包扎固定:消毒穿刺点后,覆盖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若放液量较大,需用多头腹带加压包扎腹部,减少腹水渗漏风险。
三、注意事项:细节把控,规避风险
1. 严格无菌操作
全程防护:医护人员需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及手术衣,避免触碰非无菌区域。
器械管理:术中使用的所有器械(如穿刺针、引流管)均需经过严格灭菌,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物品。
2. 并发症监测与处理
术中观察: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及呼吸变化,询问是否出现头晕、冷汗等不适。若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如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立即停止操作并平卧休息。
术后护理: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穿刺点渗液增多,需警惕腹腔感染或内脏损伤,及时返院复查。
3. 特殊人群处理
肝硬化患者:限制单次放液量,避免诱发肝性脑病或电解质紊乱。放液后监测血氨水平及意识状态。
妊娠患者:穿刺点应距子宫外缘1cm以上,避免损伤胎儿。
凝血功能障碍者:术前需纠正凝血异常,术中谨慎操作,术后延长按压时间。
4. 医疗废物处理
分类收集:使用后的穿刺包、注射器等锐器需放入锐器盒,其他医疗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环保要求:避免随意丢弃,防止环境污染及交叉感染。
四、操作后管理:持续关注,确保疗效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如避免提重物、保持低盐饮食等。
记录与反馈:详细记录操作过程、腹水量及性状、患者反应等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随访计划:根据病情制定随访方案,定期复查腹水性质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一次性使用腹腔穿刺包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腹腔穿刺术的安全性与效率。医护人员需通过专业培训掌握规范操作流程,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循注意事项,以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