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饲管实施步骤
操作前准备
患者评估:确认患者无法经口进食(如昏迷、吞咽困难、术后禁食等),排除禁忌症(如食管静脉曲张、鼻腔严重疾病)。
物品准备:鼻饲管(聚氨酯或硅胶材质,长度约105cm)、润滑剂(液体石蜡)、注射器(20-50ml)、胶布、治疗巾、弯盘、温开水、鼻饲液(温度38-40℃)、听诊器、手套。
环境准备:保持环境清洁,操作前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
体位调整
清醒患者:取半坐位或右侧卧位,床头抬高30-45°,防止反流误吸。
昏迷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便于操作并防止误吸。
鼻腔准备
选择通畅一侧鼻腔,用湿棉签清洁鼻孔,去除分泌物。
测量鼻饲管插入长度:从鼻尖至耳垂,再到剑突的距离(约45-55cm),在管身做标记。
插管操作
润滑鼻饲管前端,沿选定的鼻孔缓慢插入,至咽喉部(约10-15cm)时,嘱清醒患者做吞咽动作,昏迷患者托起下颌,使下颌靠近胸骨柄,顺势将管插入至标记长度。
确认位置:
抽吸法:用注射器抽吸胃液,可见胃内容物。
听诊法:向胃管内注入少量空气(10-20ml),在胃部听诊气过水声。
气泡试验:将胃管末端置于水中,无气泡逸出(排除误入气管)。
固定胃管
确认胃管在胃内后,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或脸颊,避免移位。
灌注食物
首次灌注:先注入少量温开水(20-30ml),确认胃管通畅。
缓慢注入:用注射器缓慢推注鼻饲液(每次200-300ml),速度不宜过快(每次喂食15-20分钟),避免胃潴留。
间隔时间:每次灌注间隔2-3小时,保证胃排空。
操作后处理
灌注完毕后,再次注入少量温开水(20-30ml)冲洗胃管,防止堵塞。
胃管末端反折,用纱布包裹后固定于大单上,避免反流。
清洁患者鼻孔、口腔,整理床单位,洗手并记录操作时间、鼻饲液种类及量。
二、鼻饲管护理方法
日常护理要点
体位管理:鼻饲时及鼻饲后30-60分钟内保持床头抬高30-45°,防止食物反流引起误吸。
口腔护理:每日2次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清除分泌物,预防口腔感染。
鼻腔护理:每日清洁鼻腔,保持鼻饲管固定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压疮。
胃管维护
定期更换:普通胃管每周更换1次,硅胶胃管每月更换1次,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堵塞:每次鼻饲前后用温开水冲洗胃管,鼻饲液需充分搅拌均匀,避免颗粒状物质残留。
位置确认:每次鼻饲前抽吸胃液,确认胃管在胃内;若发现胃管脱出或卷曲,立即停止喂食并通知医护人员。
鼻饲液管理
温度控制:鼻饲液温度保持在38-40℃,可用手腕内侧皮肤测试,以不烫为宜。
剂量与速度:每次鼻饲量不超过3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注入速度宜慢,避免引起呕吐、腹胀。
营养均衡: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需求调整鼻饲液配方,保证蛋白质、热量及水分摄入。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误吸:若患者突发呛咳、呼吸困难,立即停止鼻饲,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腹泻:观察大便性状,若出现腹泻,调整鼻饲液温度、浓度或暂停鼻饲。
胃潴留:每次鼻饲前抽吸胃液,若残留量>150ml,暂停鼻饲并通知医生。
三、特殊情况处理
患者不耐受
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立即停止鼻饲,检查胃管位置及鼻饲液温度、速度,调整后重新开始。
胃管脱出
若胃管脱出,切勿自行插入,应通知医护人员重新评估后操作,避免损伤食道或误入气管。
长期鼻饲患者
定期评估患者吞咽功能,若恢复可尝试经口进食;同时加强口腔护理,预防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