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是临床中用于尿液引流、膀胱冲洗或手术准备的常见医疗器械,其无菌设计和单次使用特性有效降低了感染风险。然而,若操作不当或忽视细节,仍可能引发尿路感染、尿道损伤等并发症。本文从操作前准备、操作规范、术后护理及并发症预防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使用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准备:严格无菌,评估适配
患者评估
禁忌症筛查:
绝对禁忌:尿道狭窄、膀胱挛缩、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急性尿道炎或膀胱炎。
相对禁忌:前列腺增生(需评估插管难度)、妊娠期女性(操作需轻柔)。
过敏史询问:确认患者对乳胶、硅胶或润滑剂(如利多卡因凝胶)无过敏史。
心理安抚: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如排尿困难、术后引流),缓解紧张情绪,取得配合。
物品准备
导尿管选择:
材质:乳胶导尿管柔软但易过敏,硅胶导尿管生物相容性更佳,推荐过敏体质者使用。
型号:成人男性常用16-18Fr,女性14-16Fr;儿童按年龄选择8-12Fr。
类型:单腔(单纯引流)、双腔(带气囊固定)、三腔(含冲洗功能),根据需求选择。
辅助物品:无菌手套、治疗巾、消毒棉球(碘伏或75%酒精)、润滑剂、注射器(用于气囊充气)、集尿袋、弯盘、止血钳。
环境准备:操作区域清洁干燥,避免人员走动污染。
无菌原则
打开导尿管包装前检查有效期及包装完整性,破损或过期产品严禁使用。
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铺治疗巾于患者会阴部,形成无菌区域。
消毒范围:男性从尿道口向外旋转消毒至阴茎根部;女性消毒外阴及尿道口,顺序为“自上而下、由内向外”。
二、操作规范:轻柔细致,避免损伤
插管技巧
体位: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屈膝外展(男性可稍垫高臀部)。
润滑管体:用无菌润滑剂充分涂抹导尿管前端(尤其是气囊部分),减少摩擦损伤。
插入深度:
男性:尿道长18-22cm,插入约20-22cm至气囊进入膀胱,见尿液流出后再推进2-3cm。
女性:尿道短仅4cm,插入4-6cm见尿后推进1-2cm。
气囊固定:双腔导尿管需向气囊注入生理盐水(成人10-15ml,儿童5-8ml),避免过量导致气囊破裂或尿道压迫。
关键细节
见尿后操作:确认尿液流出后再充气囊,防止误插阴道或未进入膀胱即充气。
避免反复试插:若遇阻力不可强行推进,应退出后调整角度或更换更细型号导尿管。
连接集尿袋:导尿管末端与集尿袋连接处需保持密闭,避免逆行感染。
三、术后护理:定期维护,预防感染
导尿管管理
固定方式:用胶布将导尿管固定于大腿内侧,避免牵拉导致尿道损伤或管体脱出。
保持通畅:定期挤压导尿管(每2-4小时一次),防止血块或沉淀物堵塞。
活动限制:患者翻身或移动时需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扭曲或受压。
集尿袋护理
更换频率:集尿袋每日更换1次,若污染或破损立即更换。
排放尿液:排放尿液时需夹闭导尿管,防止尿液逆流至膀胱。
位置要求:集尿袋始终低于膀胱水平,避免尿液反流引发感染。
个人卫生
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或消毒棉球清洁尿道口及周围皮肤,保持干燥。
衣物更换:患者需穿宽松棉质内裤,避免摩擦导尿管。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尿路感染
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
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减少细菌定植风险。
处理原则:出现发热、尿液浑浊或异味时,立即留取尿培养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尿道损伤
表现:插管后出现血尿、排尿疼痛或导尿管周围渗血。
处理原则:立即停止操作,评估损伤程度;轻度损伤可保守治疗,严重者需手术修复。
气囊破裂或脱出
预防措施:充气前检查气囊完整性,避免使用锐器触碰气囊部分。
处理原则:气囊脱出后需重新插管,并更换新导尿管。
膀胱痉挛
表现:患者突发下腹剧痛、尿液外渗或导尿管周围漏尿。
处理原则:调整导尿管位置,遵医嘱使用解痉药物(如山莨菪碱)。
五、特殊情况处理
长期留置导尿管
定期更换导尿管(每2-4周一次)及集尿袋,降低感染风险。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增加尿量冲刷尿道。
患者自主排尿尝试
留置导尿管期间可定时夹闭导尿管,每2-4小时开放一次,训练膀胱功能。
拔管前需评估患者排尿能力,避免再次尿潴留。
结语
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的安全使用依赖于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的插管技巧及细致的术后护理。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并发症,同时加强患者教育(如避免牵拉导尿管、保持会阴清洁),共同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