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镜检查是耳鼻喉科常用的诊断手段,能清晰观察咽喉部病变,但检查前后的准备与注意事项直接影响检查效果和患者安全。以下从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三个阶段,详细梳理关键要点。
一、检查前准备:细节决定成败
(一)基础准备
空腹要求
检查前需空腹6-8小时,避免食物反流引发呛咳或误吸。若仅为简单观察,可少量进食,但需避免过饱。例如,一位患者在饭后2小时进行检查,因咽喉刺激出现呕吐,导致检查中断。
口腔清洁
检查前刷牙、漱口,减少口腔细菌,降低感染风险。若口腔内有食物残渣,可能干扰医生观察,甚至掩盖病变。
物品准备
携带纸巾或湿巾,用于擦拭口水;穿宽松衣物,避免颈部压迫;佩戴活动义齿者需取出,防止检查中脱落。
(二)病史与用药告知
疾病史
详细告知医生咽炎、声带疾病、甲状腺问题、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病史。例如,高血压患者若未提前控制血压,检查中可能因紧张导致血压骤升,引发意外。
过敏史
若有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麻醉药物过敏,需提前告知。少数人对麻醉药过敏可能出现窒息等严重反应。
用药情况
检查前需停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至少3天,避免检查中出血不止。若正在服用抗生素,也需告知医生,评估药物对检查的影响。
(三)特殊检查准备
传染病筛查
需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检查,排除传染性疾病,保护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
心电图检查
喉镜检查可能刺激咽喉,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心电图可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确保检查安全。
核酸检测
疫情期间,进入医院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防止疫情传播。
(四)心理与生活调整
心理准备
了解检查流程,减轻紧张情绪。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放松,避免因过度紧张影响检查配合度。
作息调整
检查前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确保身体处于最佳状态。一位患者因检查前熬夜,检查中出现头晕、乏力,影响检查进度。
饮食调整
检查前一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咽喉黏膜,增加检查不适感。
二、检查中配合:关键环节的注意事项
(一)体位与呼吸
体位
患者通常取仰卧位,下巴微微抬高,便于医生操作。若为儿童或行动不便者,可在家属协助下调整体位。
呼吸
检查中保持平稳呼吸,避免突然咳嗽或移动头部。当镜片到达喉部时,按医生指令发“衣”音,主动打开声门,减少被动刺激。
(二)疼痛与不适管理
麻醉效果
医生会使用表面麻醉剂(如1%丁卡因)喷洒咽喉部,减轻不适。麻药起效后,咽喉部会有麻木感,这是正常现象。
不适反应
若出现剧烈疼痛、呼吸困难或持续干呕,立即示意医生暂停检查。一位患者在检查中因疼痛剧烈,医生及时调整镜片角度,避免了进一步损伤。
(三)操作配合
吞咽动作
检查中避免吞咽动作,防止镜片移位或损伤咽喉黏膜。若需观察梨状窝情况,医生会指导患者做吞咽动作,此时需严格配合。
发音动作
为明确声带活动度,医生可能要求患者发音。按指令发音,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咽喉部功能。
三、检查后护理:促进恢复的关键步骤
(一)饮食与活动
饮食
检查后2小时内禁食禁水,防止误吸。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流质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粥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大蒜等。一位患者检查后立即进食热汤,导致咽喉黏膜受损加重,疼痛持续数天。
活动
检查后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说话,给咽喉黏膜充分恢复时间。若为取活检的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颈部活动。
(二)症状监测与处理
正常反应
检查后可能出现短暂异物感或轻微疼痛,这是正常现象,通常1-2天可缓解。可通过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缓解不适。
异常症状
若出现持续出血、声嘶加重、发热或呼吸困难,立即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咽喉黏膜严重损伤或感染,需及时处理。
(三)用药与复查
药物使用
按医嘱使用咽喉喷雾剂或含片,如开喉剑喷雾剂、西瓜霜含片等,缓解咽喉不适。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防止滥用导致耐药性。
复查安排
定期复查喉镜者需记录每次检查结果,对比变化。若咽喉长期不适,建议结合电子鼻咽喉镜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