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用人群
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
核心适应症:适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尤其是经药物(如生长抑素、血管加压素)、输血等一般止血措施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患者。
特殊场景:
无紧急手术条件者:患者因病情危重、合并症多或医疗资源限制无法立即手术时,三腔双囊管可作为临时止血手段,为后续治疗(如内镜止血、TIPS、肝移植评估)争取时间。
内镜或手术后再出血者:适用于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套扎术或外科手术后再次出血,且一般止血治疗无效的患者。
无内镜条件者:在基层医院或急诊情况下,若无法快速开展内镜检查及治疗,三腔双囊管是首选的临时止血工具。
排除禁忌症后的特定患者
禁忌症包括:
拒绝配合或神志不清无法吞咽者(如深昏迷、严重精神障碍);
咽喉、食管肿瘤或术后狭窄者(可能因插管导致穿孔);
严重心肺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未控制、心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增加操作风险);
胸腹主动脉瘤患者(气囊压迫可能诱发动脉瘤破裂)。
需谨慎评估者:老年患者、儿童或妊娠女性,需根据个体情况权衡利弊。
二、适用场景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紧急处理
典型场景:患者突发呕血、黑便,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提示活动性出血,且出血量大(如24小时内出血量>1000ml)。
优势:操作相对简单、成本低,无需复杂设备,适合急诊或资源有限的环境。
作为过渡性治疗手段
术前准备:为等待手术(如断流术、分流术)或肝移植评估的患者争取时间,减少出血风险。
内镜治疗前的稳定:在内镜止血(如套扎、硬化剂注射)前,通过三腔双囊管控制出血,提高内镜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TIPS治疗前的过渡:对于需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的患者,三腔双囊管可暂时止血,避免在等待TIPS期间因出血导致病情恶化。
基层医院或急诊情况下的首选方案
医疗资源限制:在无法立即开展内镜检查或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三腔双囊管是快速、有效的止血手段。
患者转运前的稳定:对于需转运至上级医院的患者,三腔双囊管可暂时控制出血,降低转运风险。
三、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正确置管与气囊管理
置管步骤: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经鼻腔插入三腔双囊管,至胃内后先充气胃囊(250-300ml,压力40-50mmHg),向外牵引固定;若出血未止,再充气食管囊(100-150ml,压力30-40mmHg)。
定期放气:每4-6小时放气15-30分钟,避免食管和胃黏膜受压过久导致糜烂、坏死;放气前口服液体石蜡15-20ml,防止黏膜与气囊粘连。
压力监测:使用水银血压计定时测定气囊内压力,确保压迫效果并避免压力过高。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患者呕吐物反流至气道,需保持头偏向一侧,开通负压吸引,及时吸出呕吐物。
黏膜损伤:长期压迫可导致食管和胃黏膜缺血、溃烂,需严格掌握置管时间(一般不超过3-5天)。
气囊滑脱:胃囊滑脱进入食管可能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需立即解除牵引并抽出囊内气体。
观察指标:定时抽吸胃内容物,观察颜色、性质和量,判断出血是否停止;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及呕血、黑便情况。
拔管指征与后续护理
拔管指征:出血停止24小时以上,气囊放气后无再出血,可考虑拔管。
拔管步骤:取下牵引砂袋,放空食管囊和胃囊气体,继续留置胃管观察24小时;若未再出血,嘱患者口服液体石蜡15-20ml后,缓慢拔出三腔双囊管。
拔管后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及呕血、黑便情况,指导患者避免粗糙、辛辣、过冷或过热食物,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