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方法
操作前准备
确认包装完整性:检查包装是否完好且在灭菌有效期内,破损或过期产品禁止使用。
选择合适规格: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身高及插管途径(经口或经鼻)选择导管型号。例如,成人男性常用7.5-8.5F,女性用6-8F。
测试导管功能:用注射器向球囊充气后放气,确保无漏气;检查指示球囊和单向阀是否正常工作。
准备辅助工具:包括喉镜、牙垫、吸痰管、胶布、呼吸机接头等,并确保所有物品无菌。
插管步骤
患者体位:仰卧位,头部后仰使口、咽、喉呈直线,便于导管插入。
润滑导管:将球囊及插管前端在生理盐水或无菌水中浸润5秒,减少对黏膜的摩擦。
插入导管:
经口插管:左手持喉镜暴露声门,右手持导管沿舌根滑入,至声门后迅速推进至预定深度(门齿至导管末端距离约22-24cm)。
经鼻插管:导管经鼻腔插入,通过鼻咽部后进入气管,深度较经口增加2-3cm。
确认位置:
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防止误入一侧支气管。
观察胸廓起伏,或通过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确认导管在气管内。
固定导管:
向球囊充气5-7ml(压力≤1.7kPa),避免过高导致黏膜损伤。
用胶布或固定带将导管固定于患者面部,防止移位。
连接呼吸机:确保接头紧密,防止漏气或脱管。
拔管步骤
抽空气囊:用注射器抽尽球囊内空气,避免拔管时损伤气道。
吸净分泌物:拔管前充分吸痰,减少误吸风险。
快速拔出: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迅速拔出导管,观察患者反应及呼吸情况。
二、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
插管前洗手、戴口罩、手套,所有物品需无菌。
吸痰时使用无菌吸痰管,避免交叉感染。
定期更换插管周围敷料,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并发症
黏膜损伤:插管动作轻柔,避免反复尝试;润滑充分以减少摩擦。
感染:加强口腔护理,定期进行细菌培养监测;长期插管者需警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气管狭窄:插管时间尽量不超过48小时,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气囊压力管理:每4-6小时监测气囊压力,避免过高(>1.7kPa)或过低(<1.2kPa)。
患者监测与护理
生命体征:持续监测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呼吸窘迫或心律失常。
呼吸道通畅:定期吸痰,每次吸痰时间≤15秒,避免低氧血症。
体位调整:每2小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不张。
心理支持:对清醒患者解释操作目的,缓解焦虑;躁动者使用镇静剂并约束四肢。
特殊情况处理
插管困难:预充氧至血氧饱和度≥95%,备好喉罩或纤支镜辅助插管。
误入食管:立即拔出重新插管,确认导管位置后再固定。
气囊漏气:更换导管或使用专用气囊修补装置,确保密封性。
产品使用规范
一次性使用:禁止重复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存储条件:避光、防热、防紫外线,干燥通风处保存,运输时轻拿轻放。
禁忌症:喉头水肿、急性喉炎、主动脉瘤压迫气管等患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