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188-5252-8877

产品中心

PRODUCT

全国服务热线

188-5252-8877

一次性鼻饲管全流程管理:从操作到护理的规范化指南

发布时间:2025-08-14

一次性鼻饲管是临床中为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的重要工具,其全流程管理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规范及个性化护理,以降低并发症风险并提升患者舒适度。以下从置管前准备、置管操作、置管后护理及拔管管理四个阶段展开详细说明。

鼻饲管螺旋 C.jpg

一、置管前准备:风险评估与患者教育

患者评估

适应症:吞咽困难(如脑卒中、颅脑外伤)、意识障碍、口腔或食管手术术后、恶性肿瘤晚期营养不良等。

禁忌症:

绝对禁忌:食管梗阻(如肿瘤、狭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严重鼻咽部畸形或创伤。

相对禁忌:鼻中隔偏曲、上消化道出血恢复期、胃排空延迟(需调整置管深度或选择肠内营养)。

风险筛查:通过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结合凝血功能、感染指标(如C反应蛋白)及影像学检查(如胃镜、CT)排除禁忌症。

物品准备

鼻饲管:根据患者年龄、体型选择型号(成人常用14-18Fr,儿童8-12Fr),材质以聚氨酯(PU)或硅胶为主,确保柔软无刺激。

辅助工具:无菌手套、治疗巾、弯盘、镊子、注射器(20-50ml)、听诊器、pH试纸、胶布、别针、温水、营养液(如能全力、瑞代)及胃管固定装置(如3M透明敷贴)。

急救物品:肾上腺素、吸引器、氧气装置,以备误吸或出血等紧急情况。

患者教育

解释目的:告知患者鼻饲管的作用(如提供营养、药物),缓解焦虑情绪。

配合要点:指导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头部稍前倾,吞咽时配合呼吸节奏,避免咳嗽或突然移动。

二、置管操作:标准化流程与关键技巧

体位选择

患者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以减少误吸风险;无法配合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测量置管深度

成人:从前额发际至剑突的距离(约45-55cm),或从鼻尖经耳垂至剑突的长度。

儿童:鼻尖至耳垂+耳垂至剑突的距离(约14-18cm)。

标记:在鼻饲管外露端用记号笔标注深度,便于后续观察是否移位。

润滑与插入

润滑:用石蜡油或水溶性润滑剂涂抹鼻饲管前端10-15cm,减少对鼻咽部黏膜的刺激。

插入路径:经一侧鼻腔缓慢插入,至咽喉部(约14-16cm)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将管送入食管。

阻力处理:若遇阻力,可稍退管并调整角度(如旋转管身),避免强行插入导致黏膜损伤。

验证位置

回抽胃液:用注射器连接鼻饲管外端,轻柔回抽,若抽出淡黄色或无色液体(pH<5.5),提示在胃内。

听气过水声:将听诊器置于胃部,快速注入20ml空气,若闻及气过水声,提示管端位于胃内。

X线确认:对意识障碍或胃排空延迟患者,建议行床边X线检查,明确管端位置(理想位置为胃体部或幽门后)。

三、置管后护理:并发症预防与舒适度提升

固定与标识

固定方法:用3M透明敷贴或胶布将鼻饲管固定于鼻翼及脸颊,避免牵拉;外露端用别针固定于衣领或床单,防止脱出。

标识管理:在鼻饲管外露端贴标签,注明置管日期、深度及更换时间,便于交接与观察。

营养支持管理

营养液选择: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整蛋白型(如能全力)、短肽型(如百普力)或要素型(如瑞代)营养液,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慢到快”的原则。

输注方式:

间歇重力滴注:每次200-400ml,每日4-6次,速度30-50ml/min。

持续泵入:适用于胃排空延迟或糖尿病患者,速度20-100ml/h,需用加热器维持营养液温度(37-40℃)。

体位调整:输注前30分钟抬高床头30°-45°,输注后保持半卧位1小时,减少反流风险。

并发症监测与处理

误吸:表现为呛咳、呼吸困难或发热,立即停止输注,头低脚高位吸引口腔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腹泻:与营养液渗透压过高、输注速度过快或抗生素使用相关,需调整营养液配方(如低渗型)或减慢速度。

便秘:长期卧床患者易发,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汁)或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

鼻咽部黏膜损伤:表现为局部疼痛、出血,需定期更换鼻饲管(每4-6周更换一次),并涂抹金霉素软膏保护黏膜。

口腔护理

频率:每日2-3次,使用生理盐水或氯己定溶液擦拭口腔黏膜、牙齿及舌面。

目的:预防口腔感染(如真菌性口炎)及减少细菌定植,降低吸入性肺炎风险。

四、拔管管理:时机选择与后续观察

拔管指征

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如洼田饮水试验≤3级)。

病情稳定,无需肠内营养支持(如术后恢复期、恶性肿瘤晚期姑息治疗结束)。

鼻饲管堵塞、断裂或严重并发症(如反复误吸、鼻咽部坏死)需立即拔管。

拔管操作

体位: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头偏向一侧。

方法:用无菌纱布包裹鼻饲管外端,轻柔缓慢拔出,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黏膜撕裂。

观察:拔管后检查管端是否完整,询问患者有无鼻咽部不适或出血。

后续观察

短期:监测患者吞咽功能及进食情况,鼓励经口进食,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

长期:对吞咽困难高危患者(如脑卒中后遗症),定期评估吞咽功能,必要时重新置管。

五、总结:规范化管理提升患者安全与舒适

一次性鼻饲管的全流程管理需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严格的适应症筛选、标准化的置管操作、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及及时的并发症处理,实现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同时,加强医护沟通与患者教育,提升依从性,可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X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uaxingplh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