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喉镜窥片在临床操作中可能因设计缺陷、操作不当或患者配合度不足导致脱落,但通过规范操作流程、选择适配器械及加强患者管理可显著降低风险。
一、脱落风险的核心原因
器械设计因素
传统喉镜窥片可能因镜片弧度与患者解剖结构不匹配(如喉头位置较高)导致显露声门时挤压组织,间接引发窥片移位。
一次性窥片若材质过软或固定装置设计不合理(如无防滑纹理),在操作中易因摩擦力不足而脱落。
操作技术因素
插入角度错误:镜片未沿舌体曲度延伸,而是强行推入,导致舌根被推向喉头,挤压会厌遮盖声门,增加窥片脱落风险。
支撑点选择不当:以上切齿为支撑点时用力过猛,可能导致牙齿松动或窥片滑脱;若下唇被夹垫于下切齿与镜片之间,插管完成后易因牵拉脱落。
动作粗暴:快速插入或反复调整窥片位置,可能破坏口腔内平衡,导致窥片移位。
患者配合度因素
患者过度紧张导致喉部肌肉痉挛,或检查中大幅度躲闪,可能使喉镜从原部位脱落,造成口腔和鼻腔损伤。
儿童或特殊人群(如认知障碍者)因无法配合张口呼吸或保持头部稳定,增加窥片脱落概率。
二、预防脱落的规范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与器械选择
患者评估:
了解患者病史,重点关注口腔、咽喉部疾病(如肿瘤、溃疡)、颈椎活动度及牙齿情况。
对颈椎损伤患者,避免过度后仰头部,可选择特殊类型喉镜(如Bullard喉镜)减少颈部活动。
口腔内有义齿者,提前取下义齿防止操作中脱落误入气道。
器械适配:
根据患者年龄、体型和气道情况选择型号适配的窥片: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应选择尺寸较小的直型窥片(如Miller 0号或1号),避免压迫气道。
成年患者常用Macintosh 3号或4号弯型窥片,贴合舌根弧度,减少操作阻力。
困难气道患者提前备好特殊设计窥片(如视频喉镜配套窥片),防止常规窥片无法暴露声门。
器械检查:
使用前仔细检查窥片是否完好无损,镜片表面有无裂痕、毛刺,防止划伤口腔和气道黏膜。
测试照明系统(如灯泡亮度),确保光线充足,避免因视野不清导致操作失误。
准备好备用灯泡、电池等配件,一旦出现照明故障能迅速更换。
术中操作规范
患者体位与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后仰,使口、咽、喉轴线尽量成一直线。
局部涂抹麻醉用药(如1%丁卡因),减少呛咳反射,提高患者配合度。
窥片插入技巧:
轻柔操作:用非惯用手(如左手)轻轻固定患者头部,右手持窥片,沿舌面右侧插入,再将窥片移至舌中部,轻轻推开舌根,避免直接撬牙齿。
弧度匹配:镜片弧度应顺着舌体曲度延伸,镜柄尾端先贴近患者胸壁方向,深入时镜片弧度与舌体曲度吻合,避免挤压会厌。
显露声门:
弯型窥片将前端置于会厌谷后上提喉镜,直型窥片直接挑起会厌,施力方向与喉镜长轴一致,避免向上撬起喉镜。
若一次操作未成功暴露声门,勿反复盲目尝试,应稍作调整后再次操作,或更换其他类型窥片。
缩短停留时间:尽量缩短窥片在气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对气道黏膜的刺激,防止长时间压迫导致黏膜缺血、水肿。
术后处理与观察
立即清洁消毒:操作结束后,立即对窥片进行清洁消毒,用无菌水冲洗干净,确保无消毒剂残留,防止刺激下一位患者气道。
干燥与储存:消毒后的窥片彻底干燥,可使用干燥柜或干净无菌纱布擦干,避免潮湿环境导致细菌滋生或器械生锈。
患者观察:检查后2小时内禁水禁食,密切留意呼吸、声音及吞咽情况,出现持续疼痛、咯血或呼吸困难需及时处理。
三、特殊情况处理与并发症预防
窥片脱落应急处理
若窥片在操作中脱落,立即暂停操作,评估患者气道是否通畅。
若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喘鸣等症状,迅速评估气道受阻程度,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重新选择适配窥片,调整操作手法,确保显露声门后再继续操作。
并发症预防措施
牙齿保护:对上切齿已松动者,使用金属片做成上切齿保护罩或较薄金属片做成上齿弓形状牙套,套在上切齿与侧切齿上,分散受力。
避免暴力操作:操作过于暴力或技术欠佳可能导致下颌脱臼,需轻柔调整镜体角度,遇阻力不可强行推进。
防止组织损伤:窥片前端避免挤压咽腔黏膜组织,防止造成血肿或出血;导管尖端进声门时需对准声门裂,避免偏向一侧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