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穿刺会疼吗?
骨穿刺的疼痛程度通常为二级疼痛(类似注射针的痛感),但具体感受因人而异:
麻醉作用:术前会使用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药,阻断穿刺点痛觉传导,降低软组织、骨膜及神经的敏感度。麻醉生效后,穿刺时主要感觉为“酸胀感”而非剧烈疼痛。
个体差异:
疼痛敏感者:可能感觉介于二级至三级疼痛之间,术前可与医生沟通使用镇静药物缓解紧张情绪。
穿刺部位影响:髂骨穿刺疼痛较轻,胸骨穿刺因骨骼较薄可能更明显;儿童因骨骼硬度差异,疼痛感受可能不同。
术后反应:麻醉消退后,穿刺部位可能有短暂酸痛(持续2-3天),属正常现象;若出现持续剧痛或发热,需立即就医。
二、骨穿刺需要多长时间?
骨穿刺检查通常耗时10-30分钟,具体时间受以下因素影响:
穿刺部位定位:
髂前上棘等解剖结构清晰、易触及的部位,操作较快(约10分钟)。
体型特殊或穿刺部位难以定位时,可能延长至30分钟。
操作熟练度:经验丰富的医生能更精准地控制进针深度和力度,减少组织损伤,缩短时间。
特殊情况处理: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需采取“多点穿刺”策略,增加骨髓液抽取量(2-3ml),或更换穿刺部位,操作时间可能延长。
骨质破坏严重者: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评估骨骼结构,避免损伤胸腔内器官,增加术前准备时间。
三、骨穿刺后如何护理?
术后护理需遵循以下原则,以降低感染风险并促进恢复:
伤口护理:
压迫止血:穿刺后用棉纱布压迫穿刺点5-10分钟,止血后贴无菌敷料(类似创可贴),24小时内不要取下。
保持干燥:72小时内避免伤口沾水(如洗澡、碰水),防止皮肤感染。
减少干扰:避免用力揉搓或抓挠穿刺部位,防止出血和感染。
活动限制:
避免剧烈运动:术后48小时内不要进行打篮球、长跑等剧烈运动,防止诱发出血。
卧床休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或凝血功能异常者,术后需卧床休息6小时,减少活动以降低出血风险。
观察与就医:
正常反应:术后1-2天内穿刺部位可能有轻微酸胀感,属正常现象。
异常情况:若出现红肿、疼痛加重、流脓或出血不止,需立即就医。
特殊患者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凝血功能检查:术前需完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若异常需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
压迫止血:术后压迫时间不少于10-15分钟,并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术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密切观察有无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
四、骨穿刺包的核心作用与安全性
防感染设计:
所有工具(如穿刺针、注射器、纱布)均经过严格灭菌处理,且为一次性使用,打开后必须在无菌环境下操作,从源头避免细菌带入体内。
专用工具适配不同需求:
骨髓穿刺针:针尖锋利但有保护设计,能穿透骨皮质却不会过度深入,搭配注射器精准抽取少量骨髓液(成人通常0.2-0.5ml)。
骨髓活检针:针尖带凹槽,可轻轻切割少量骨髓组织,避免损伤周围血管和神经。
辅助用品减少不适:
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缓解疼痛,消毒用品(碘伏棉球、无菌纱布)术前消毒皮肤、术后按压止血,标本容器(涂片、标本管)确保检查结果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