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引流管使用注意事项的详细说明,涵盖术前、术中、术后及并发症处理等关键环节,供医疗从业者参考:
胸腔引流管使用注意事项全解析
胸腔引流管是治疗气胸、血胸、脓胸及胸腔积液等疾病的常用医疗设备,其正确使用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以下从操作规范、护理要点及并发症预防三方面展开说明:
一、术前准备与评估
严格掌握适应症
明确引流目的(排气、排液或两者兼顾),避免盲目操作。例如,单纯性小气胸(肺压缩<20%)可优先观察,而张力性气胸需紧急穿刺减压。
评估患者凝血功能、感染风险及胸腔解剖结构(如胸膜粘连情况),必要时行CT扫描定位。
患者沟通与体位
术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要点,缓解焦虑情绪。
根据引流部位选择体位:
排气:半卧位或坐位,患侧抬高30°~45°;
排液: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患侧向下。
物品与无菌准备
选用合适规格的引流管(成人常用24~32F,儿童16~20F),检查管路完整性及水封瓶密封性。
严格无菌操作,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及手术衣,皮肤消毒范围≥15cm。
二、术中操作规范
穿刺点选择
排气:锁骨中线第2肋间(前胸壁);
排液:腋中线或腋后线第6~8肋间(侧胸壁);
脓胸:优先选择脓液最低位,避开血管及脏器。
穿刺技巧与深度控制
局部麻醉后,用血管钳撑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沿肋骨上缘垂直进针(避免损伤肋间神经血管束)。
感觉突破感后停止进针,避免深刺损伤肺组织或膈肌(尤其瘦弱患者)。
引流管固定与连接
确认引流管进入胸腔后,用缝线固定于皮肤,防止脱出。
连接水封瓶时确保引流管末端位于水面下2~3cm,过长可能导致引流不畅。
三、术后护理与监测
体位与活动管理
术后24小时内患侧卧位,减少疼痛及引流管压迫。
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必要时使用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引流系统观察
水封瓶波动:正常呼吸时可见液面波动4~6cm,若波动消失可能提示肺复张或管路堵塞。
引流液性质:
血性液体>100ml/h需警惕活动性出血;
乳糜液(淡黄色或乳白色)提示胸导管损伤;
脓性分泌物需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管路维护
保持引流系统密闭,避免倾倒或拉扯。
定期挤压引流管(每2小时1次),防止血凝块或纤维素堵塞。
水封瓶每日更换,严格无菌操作,记录引流量及性质。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
皮下气肿:多因穿刺过深或引流管漏气,需检查管路密封性并局部加压包扎。
复张性肺水肿:快速大量引流(>1L/h)导致,应控制引流速度(<200ml/次)。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监测体温及血常规。
特殊情况处理
引流管脱出: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禁止自行回纳,通知医生重新置管。
持续漏气:考虑支气管胸膜瘘,需行胸腔镜修补或持续负压吸引。
五、拔管指征与操作
拔管条件
引流液<50ml/24h且无脓性分泌物;
胸部X线显示肺复张良好,无气胸或积液残留;
患者呼吸音清晰,无呼吸困难。
拔管步骤
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迅速拔管并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
加压包扎24小时,观察有无气胸或出血。
六、患者教育与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防止管路移位。
指导患者自我观察伤口情况,如出现红肿、渗液或呼吸困难立即就医。
定期随访,复查胸部影像评估恢复情况。
总结
胸腔引流管的使用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密切监测引流效果及并发症,通过精细化护理降低风险。医护人员应定期培训操作技能,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也是成功治疗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