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道堵塞:食物残渣、药物沉淀与操作不当的应对
原因:
食物残渣:鼻饲食物过于黏稠或未充分粉碎(如整片药片、未研碎的固体颗粒),易在管内积聚形成堵塞。
药物沉淀:某些药物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如钙片与果汁生成碳酸钙沉淀),或药物未完全溶解即注入,导致凝块堵塞。
操作不当:鼻饲管固定不牢、患者翻身时管道扭曲,或冲管不彻底(如仅在喂食后冲管,未定时清理)。
解决方案:
温和冲管法:
使用50ml注射器抽取37℃温水,采用“推-停-推”脉冲手法(每次推10ml停2秒),重复5-10次。
若阻力减小,继续冲洗;若无效,尝试其他方法。
碳酸饮料溶解法(适用于蛋白凝块):
取10ml可乐(加热至35℃),缓慢注入导管,保留30分钟后回抽。
注意:仅限胃管使用,鼻肠管慎用(酸性可能刺激肠黏膜)。
胰酶溶液通管(严重堵塞时):
在医生指导下,将1片胰酶肠溶片(10000U)碾碎,加10ml温水溶解后注入导管,保留1小时,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预防措施:
食物与药物处理:
所有食物需充分研碎并调匀,药物碾碎成粉末后用温水溶解,单独冲管,避免与营养液混合。
禁止直接灌服整片药片或缓释片,禁用果汁溶解钙片等易产生沉淀的组合。
定时冲管:
每次喂食前后用30ml温水冲管,持续鼻饲时每4小时冲管1次。
管道固定与检查:
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导管,减少折叠风险;每日检查刻度是否移位,患者翻身时避免导管受压。
二、误吸:体位、速度与胃潴留的防控
风险因素:
患者因素:年老、体弱、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贲门括约肌松弛,或合并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
操作因素:鼻饲管位置不当(如未进入胃内)、鼻饲速度过快、胃潴留过多、腹压增高(如咳嗽、呕吐、用力排便)。
临床表现:
呛咳、气喘、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或咳出/经气管吸出鼻饲液。
吸入性肺炎:体温升高、咳嗽、肺部湿啰音,胸部X线片显示渗出性病灶或肺不张。
预防措施:
体位管理:
鼻饲时抬高床头30°-45°,病情允许时采用半卧位;昏迷患者翻身应在鼻饲前进行,喂食后维持体位半小时以上。
管道位置确认:
插入胃管长度在常规标准上加8-10cm(共60-70cm),确保胃管末端侧孔进入胃内(胃体部或幽门处)。
每次鼻饲前通过回抽胃液、听诊气过水声等方式确认管道位置。
控制输注速度与量:
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密切监测胃潴留量,若>200ml,暂停鼻饲并通知医生。
减少刺激:
危重患者(如意识障碍、GCS评分<9分)鼻饲前吸净气道内痰液,喂食中及喂食后30分钟内避免吸痰操作。
遵医嘱使用胃肠动力药(如喂养前半小时注入)。
三、黏膜损伤与出血:材质、操作与固定的优化
风险因素:
胃管材质:质硬、管径粗的胃管易损伤黏膜。
操作不当:反复插管、置管时用力过猛、手术麻醉后未及时调整胃管位置。
固定不牢:胃管随体位变化滑动,反复摩擦黏膜。
留置时间过长:>4周的留置增加黏膜刺激和感染风险。
临床表现:
鼻腔流出血性液体、咽喉部不适或疼痛、吞咽困难,部分患者伴感染症状(如发热、局部红肿)。
预防措施:
胃管选择:
长期留置者选用聚氨酯或硅胶胃管;预计喂养时间>4周时,建议通过胃或空肠造口置管。
提高插管成功率:
插管前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取得配合;动作轻稳快捷,尽量一次成功;对延髓麻痹昏迷患者,可采用侧位拉舌置管法。
妥善固定与护理:
长期鼻饲者每日用石蜡油或香油滴鼻,减少黏膜干燥;按时更换胃管(晚上拔出,次日晨由另一鼻孔插入),每日2次口腔护理。
遵医嘱使用混合液咽部喷雾法预防(如2%甲硝唑15ml+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混合液,每日3次)。
处理措施:
鼻黏膜出血:用冰生理盐水冷敷或肾上腺素浸湿的纱条填塞止血。
咽喉黏膜损伤:雾化吸入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等,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食管黏膜损伤:遵医嘱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药物。
鼻腔感染:及时更换鼻孔插置胃管,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四、腹泻:营养液、速度与卫生的综合管理
风险因素:
鼻饲液因素:渗透压过高、温度过低、配制过程中污染(如未严格无菌操作)、对牛奶/豆浆不耐受。
患者因素:胃肠功能差、年龄大、体质弱、肠道菌群失调(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操作因素:鼻饲前后未抬起床头、鼻饲量过多或间隔时间过短。
临床表现: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200g/d,含水量>85%,部分排水样便,伴或不伴腹痛、肠鸣音亢进。
预防措施:
营养液选择与配制:
使用接近正常体液渗透压(300mmol/L)的溶液;对高渗溶液采用逐步适应法,配合抗痉挛和收敛药物。
每日配制当日量,自行配置和开启的营养液置于4℃冰箱内保存,开启24小时后禁用;食物及容器每日煮沸灭菌。
控制输注参数:
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活动,卧床患者增加翻身次数;鼻饲时及鼻饲后2小时抬高床头30°-45°。
从小剂量及低浓度肠内营养液开始,滴速由慢到快;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
患者评估与饮食调节:
认真询问饮食史,对牛奶、豆浆不耐受者慎用含此类成分的鼻饲液;注意膳食调节(如糖类过多致大便酸臭,蛋白质消化不良致大便稀臭)。
处理措施:
调整食谱与操作:使用低脂营养液(脂肪热量30%-40%),严格无菌操作规范。
药物干预:遵医嘱应用促动力药物和/或通便药物;肠道菌群失调者口服乳酸菌制剂,肠道真菌感染者给予抗真菌药物。
支持治疗:鼓励饮水(加适量盐和糖);严重腹泻无法控制时暂停喂养;排便过频或失水过多者记录出入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频繁腹泻者加强皮肤护理(如排便后使用软纸擦拭、温水洗净,并涂氧化锌或鞣酸软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