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188-5252-6767

产品中心

PRODUCT

全国服务热线

188-5252-6767

胃管包的使用是一个系统化、分阶段的护理过程

发布时间:2025-09-05

胃管包的使用是一个系统化、分阶段的护理过程,涵盖置管前准备、置管操作、留置期管理、更换或拔除四大核心阶段。每个阶段均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以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并提升护理质量。以下详细描述各阶段的关键任务与注意事项:

胃管包0.jpg

一、置管前准备阶段:风险评估与物品准备

目标:确保患者符合置管指征,降低操作风险,提升置管成功率。

关键任务:


病情评估

适应症确认:明确患者需置管的原因(如胃肠减压、肠内营养、洗胃等),排除禁忌症(如严重鼻咽部畸形、食管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期等)。

风险分层:评估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吞咽功能、凝血功能及合作程度。例如,昏迷患者需准备开口器辅助置管,凝血障碍患者需预防鼻出血。

沟通告知: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置管目的、过程、可能不适及配合要点,签署知情同意书。

物品准备

胃管包组件:检查胃管(材质、型号、长度)、注射器(20-50ml)、镊子、治疗巾、纱布、胶布、润滑剂(如石蜡油)、听诊器、pH试纸、手套、口罩、帽子。

急救物品:备齐吸引器、氧气装置、肾上腺素(防误吸窒息),以应对置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呕吐、呛咳或心跳骤停。

环境准备:保持操作区域清洁,调节室温至22-24℃,保护患者隐私。

患者准备

体位: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平卧位,头稍后仰,使食管扩张,便于胃管插入。

鼻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双侧鼻腔,去除分泌物,选择通畅侧鼻腔置管。

心理支持:对清醒患者进行安抚,缓解紧张情绪,指导其配合吞咽动作。

二、置管操作阶段:规范流程与并发症预防

目标:安全、准确地将胃管插入胃内,避免误入气管或食管损伤。

关键任务:


测量长度

成人标准:从前额发际至胸骨剑突,或从鼻尖经耳垂至胸骨剑突,长度约45-55cm。

特殊调整:若需胃肠减压,胃管末端需达胃窦部(约55-65cm);若为肠内营养,需确认胃管进入十二指肠(可通过X线或听诊气过水声辅助判断)。

润滑与插入

润滑胃管:用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15-20cm,减少插入阻力。

分步插入:

沿鼻腔缓慢插入,至咽喉部(约14-16cm)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清醒患者)或托起下颌(昏迷患者),顺势将胃管送入食管。

插入至预定长度后,用胶布固定胃管于鼻翼及脸颊部。

位置确认

听诊法:向胃管内注入10-20ml空气,用听诊器在胃部(左上腹)听诊,若闻及气过水声,提示胃管在胃内。

回抽法:用注射器回抽胃液,若抽出胃内容物(如胆汁、食物残渣),进一步确认位置。

pH试纸法:将回抽液滴于pH试纸上,若pH1-4(胃酸酸性环境),提示胃管在胃内。

X线检查:对疑似误入气管或位置不明的患者,需行X线透视确认。

并发症预防

误吸:置管过程中若患者呛咳,应暂停插入,待患者呼吸平稳后继续;若胃管误入气管,需立即拔出并重新置管。

鼻出血:对凝血障碍患者,插入时动作轻柔,避免反复摩擦鼻腔黏膜;若出血,可用肾上腺素棉球压迫止血。

食管损伤:避免暴力插入,若患者主诉胸骨后疼痛,需暂停操作并评估是否需胃镜辅助。

三、留置期管理阶段:日常维护与并发症监测

目标:保持胃管通畅,预防感染及黏膜损伤,确保营养或治疗有效实施。

关键任务:


固定与标识

双重固定: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及脸颊部,再用绷带或胃管固定带绕耳后固定,防止脱出。

标识记录:在胃管外露端标注置管日期、深度及更换周期,便于护理交接。

日常维护

口腔护理:每日2次用生理盐水或氯己定溶液清洁口腔,预防口腔感染及胃管异味。

鼻腔护理:每周更换固定胶布,观察鼻腔黏膜有无红肿、破溃,必要时涂抹红霉素软膏保护。

喂食规范:

温度: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8-40℃,避免过冷刺激胃黏膜或过热烫伤。

速度:使用注射器推注时,每5-10ml缓慢注入,避免快速灌注导致胃胀;若使用营养泵,速度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通常20-100ml/h)。

冲管:喂食前后用20-30ml温水冲管,防止食物残留堵塞胃管。

并发症监测

堵塞:若胃管内可见食物残渣或药片碎片,尝试用20ml温水脉冲式冲管;若无效,需更换胃管。

移位:定期检查胃管外露长度,若长度变化>5cm,需重新确认位置。

感染: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胃液浑浊或鼻腔分泌物增多,若怀疑感染,需送检胃液培养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黏膜损伤:若患者主诉鼻咽部疼痛或出血,需评估胃管材质及固定方式,必要时更换为更柔软的硅胶管或调整固定位置。

四、更换或拔除阶段:安全终止与后续护理

目标:根据病情需要安全更换胃管或拔除,减少患者痛苦及并发症。

关键任务:


更换指征

常规更换:硅胶胃管每4周更换一次,橡胶胃管每周更换一次(因材质易老化)。

提前更换:若胃管堵塞、破损、移位或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鼻咽部溃疡),需立即更换。

更换流程

拔除旧管:夹闭胃管末端,嘱患者深呼吸后屏气,快速拔出胃管,观察胃管完整性及患者反应。

置入新管:按置管操作阶段流程重新置入新胃管,并确认位置。

记录交接:在护理记录中详细记录更换时间、胃管型号及患者耐受情况。

拔除指征

病情好转:如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吞咽功能改善或肠梗阻缓解,患者可经口进食且无呛咳风险。

治疗结束:如洗胃治疗完成或肠内营养目标达成。

拔除后护理

观察反应:拔管后嘱患者张口呼吸,避免误吸残留胃液;观察有无恶心、呕吐或鼻咽部出血。

饮食指导:拔管后先试饮少量温水,无呛咳后再逐步过渡至流食、半流食及普食。

黏膜修复:若拔管后鼻咽部黏膜破损,可局部涂抹金霉素软膏或使用薄荷油滴鼻剂促进愈合。

总结:全周期管理的核心原则

胃管包的使用需遵循“评估-准备-操作-监测-调整”的闭环管理原则,每个阶段均需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结合病情动态调整护理策略。通过规范化操作、精细化维护及多学科协作,可显著降低胃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X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uaxingplh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