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注意事项
体位管理:半卧位与活动限制的平衡
标准体位:床头抬高30°-45°是临床推荐体位,可利用重力促进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淤血,协同脑压包降低颅内压。同时减少舌后坠风险,保持气道通畅。
活动限制:
急性期/病情不稳定时(如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患者需严格卧床,减少头部晃动和身体移动,家属可协助翻身、按摩四肢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但需避免牵拉脑压包管路。
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评估下,可逐步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起、站立、缓慢行走),但需确保脑压包固定良好,避免设备移位或损坏。
特殊情况调整:低血压或休克患者需降低床头角度以维持回心血量;颈椎损伤患者需在专业指导下调整体位,防止二次伤害。
操作规范:无菌原则与标准化流程
环境要求:在清洁、通风良好的手术室或专用诊疗室操作,避免人员走动干扰。
设备检查:确认脑压包包装完整,单包装破损或超过有效期(通常3年)的产品严禁使用;生产日期、批号及失效日期需清晰可辨。
禁忌症筛查:
绝对禁忌:脑疝形成期、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抗凝治疗中(INR>1.5)、颅内血管畸形(如动脉瘤)、穿刺部位感染或外伤。
相对禁忌:脊柱畸形、颅内压增高早期(未行脱水治疗)。
知情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目的(如诊断脑膜炎、肿瘤或监测颅压)、风险(如头痛、感染、脑疝)及替代方案,签署书面同意书。
术后护理:感染防控与并发症监测
体位管理:术后去枕平卧4-6小时,避免抬头或剧烈活动,减少低颅压头痛风险。
伤口护理:
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若纱布湿透需及时更换以预防感染。
观察有无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感染征象,及时报告医生并复查脑脊液。
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或受压,记录每日引流量及性质(如血性、清亮)。
若保留侧脑室引流,每24小时更换一次引流瓶,引流瓶需经高压灭菌后使用。
高风险材料警示:含DEHP增塑的PVC材料脑压包对新生儿、青春期前男性、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可能存在毒性风险,临床应优先选择不含DEHP的替代产品。
二、关键限制条件
患者生理状态限制
循环不稳定:低血压或休克患者需谨慎使用脑压包,因床头抬高可能进一步减少回心血量,加重病情。
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或抗凝治疗中患者禁用脑压包,以避免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形成。
颅内压动态波动:对于颅内压波动剧烈的患者,脑压包需与动态监测设备联动,单独使用可能无法及时反映压力变化。
手术类型与解剖结构限制
穿刺部位感染或外伤:若患者存在穿刺部位感染、皮肤破损或外伤,需避免使用脑压包以防止感染扩散。
脊柱畸形:脊柱侧弯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能因解剖结构异常导致脑压包固定困难,需评估可行性。
颅内血管畸形: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患者禁用脑压包,以防止穿刺操作引发血管破裂。
设备与技术限制
材料安全性:含DEHP的脑压包可能对特定人群(如新生儿、孕妇)产生毒性,需严格筛选适用人群。
操作复杂性:脑压包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非专业人员使用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并发症(如脑疝、感染)。
成本效益争议:一次性脑压包单价较高,在资源有限地区可能限制其广泛应用,需平衡临床价值与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