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医疗耗材市场,集采的浪潮已从“破冰”演变为“深水区”的常态化冲击。从冠脉支架到人工关节,从骨科创伤到口腔种植体,集采品种覆盖超70%的高值耗材领域,价格平均降幅超80%。在这场“以量换价”的生存游戏中,企业如何穿越周期迷雾?答案藏在创新突围、生态重构、全球化布局的三重战略中。
第一重门:创新,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折点
集采的本质是挤出销售环节的“水分”,但绝非扼杀创新。国家医保局明确将创新医疗器械豁免集采,并优先纳入医保支付,这为技术驱动型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
以无锡东峰怡和科技为例,其自主研发的一次性使用单孔多通道穿刺器套装,通过单孔多通道设计突破传统腹腔镜多切口操作模式,在2025年4月获批上市后迅速成为市场焦点。该产品不仅填补了集采后单孔技术的空白,更以“未纳入集采、价格体系稳定”的优势,为经销商和医院保留了合理利润空间。数据显示,其穿刺取物套装通过整合气腹建立、穿刺、取物等五大核心环节,使单台手术耗材成本降低30%,已在多个省份完成挂网准入,成为集采背景下的“高性价比平替方案”。
破局逻辑:当集采压缩标准化产品利润时,企业需以“人无我有”的技术壁垒构建护城河。例如,归创通桥在静脉支架领域推出特定适应证全国首轮中标产品,威高骨科通过运动医学集采覆盖医院数量翻倍,均印证了“创新即生存”的铁律。
第二重门:生态重构,从“单品竞争”到“解决方案”的升级
集采重构了医疗耗材的商业逻辑——单一产品的价格优势不再奏效,企业需向“产品+服务+数据”的全链条生态转型。
1. 供应链服务升级:SPD(医疗供应链管理)服务成为新蓝海。代理商通过竞标成为医院SPD服务商,负责耗材采购、仓储、配送、术式匹配等全流程管理,盈利模式从“赚差价”转向“收服务费”。例如,某头部企业通过SPD服务绑定300家医院,客户留存率提升至90%,远超传统销售模式。
2. 数字化解决方案:物联网技术正在重塑耗材管理。乐普医疗推出的高值耗材智能柜,通过RFID技术实现耗材从入库到使用的全流程追溯,使医院库存周转率提升40%,损耗率下降25%。这种“硬件+软件”的打包服务,正成为企业对抗集采价格压力的新武器。
3. 基层市场下沉:集采后,产品价格下降使基层医院(二级医院、县域医共体)成为新增长极。迈瑞医疗通过“县级医院能力提升计划”,将集采中标设备与基层术式培训结合,2025年上半年在县域市场收入同比增长65%,验证了“技术下沉+服务赋能”的可行性。
破局逻辑:当集采剥离了产品的“金融属性”,企业需回归医疗本质——用效率和服务创造价值。正如某三甲医院院长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最便宜的产品,而是能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手术安全性的解决方案。”
第三重门:全球化布局,从“内卷”到“外溢”的突围
当国内市场陷入“红海”,海外市场正成为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2025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额预计突破800亿美元,其中高值耗材占比超40%。
1. 并购海外品牌,快速获取渠道:蓝帆医疗通过收购全球第四大心脏支架企业柏盛国际,获得覆盖10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其海外收入占比从10%跃升至40%。这种“资本+技术”的并购模式,正在被更多企业复制。
2. 技术输出,抢占新兴市场:联影医疗在“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低成本CT解决方案,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设备价格30%,2025年海外销量占比达35%。而迈瑞医疗则针对东南亚市场开发便携式超声设备,填补基层医疗空白,年出货量超5万台。
3. 规避贸易壁垒,布局本土化:面对欧美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偏见,乐普医疗在法国建立研发中心,其可降解支架通过欧盟CE认证后,在欧洲市场占有率突破15%。这种“本土化研发+生产”的策略,有效化解了政策风险。
破局逻辑:全球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国内集采进入“稳价提质”阶段,海外市场将成为企业消化产能、对冲风险、获取超额利润的关键战场。
结语:集采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态的起点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集采已推动医疗耗材行业完成第一次“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国产替代、倒逼创新升级。但真正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当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从“单品销售”转向“生态服务”,从“本土内卷”转向“全球布局”,一个更高效、更创新、更国际化的医疗耗材新生态正在崛起。
正如某行业领袖所言:“集采像一场手术,虽然疼痛,但切除了行业的毒瘤。而术后如何康复,取决于企业能否在创新、效率、全球化三方面构建新能力。” 这场突围战没有终局,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