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并发症预防措施
气胸预防
精准定位:术前通过超声或CT明确穿刺点,避开肺大疱、粘连带等高风险区域。
操作规范:穿刺时保持针尖垂直胸壁,避免斜刺损伤肺组织;进针深度以穿透胸膜腔为宜,避免过深刺入肺实质。
实时监测:穿刺过程中观察患者呼吸音变化,若出现气过水声或突发胸痛,立即停止操作并检查。
风险评估:对低体重(BMI<18kg/m²)、机械通气患者或肺基础疾病者,优先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
出血预防
避开血管:穿刺点选择肋间隙中点,避开肋间动脉走行区(如腋中线第6-7肋间)。
凝血管理:术前评估凝血功能,对服用抗凝药者(如华法林、阿司匹林),需停药5-7天或调整剂量至安全范围。
轻柔操作:穿刺时减少反复进针,术后加压包扎穿刺点10-15分钟。
感染预防
无菌原则:严格遵循“一人一包一消毒”制度,穿刺前皮肤消毒范围≥15cm,使用碘伏或氯己定溶液。
环境控制:在层流手术室或清洁环境中操作,减少人员流动。
术后护理:保持穿刺部位干燥,24小时内避免沾水;若敷料渗湿,立即更换并消毒。
胸膜反应预防
心理疏导:术前向患者解释操作流程,缓解紧张情绪;对焦虑者,可术前30分钟口服地西泮5mg。
麻醉充分:局部麻醉使用2%利多卡因,逐层浸润皮肤、皮下组织及胸膜,确保麻醉效果。
缓慢抽液:首次抽液量≤600ml,之后每次≤1000ml,避免胸腔压力骤降引发反应。
复张性肺水肿预防
控制流速:使用三通阀连接引流管,调节抽液速度至≤50ml/min。
监测压力:胸膜腔内压力低于-20cmH₂O时暂停引流,防止肺组织过度复张。
二、术后护理措施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观察:术后24小时内每3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重点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发绀等低氧血症表现。
异常处理: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120次/分)或血氧饱和度<90%,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急救设备(如除颤仪、气管插管包)。
穿刺部位护理
敷料管理:术后覆盖无菌纱布,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若渗液较多,每日更换敷料2次,并记录渗液量及性质。
疼痛评估:使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疼痛程度,对疼痛评分≥4分者,遵医嘱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400mg口服)。
引流管护理
固定通畅:确保引流管固定良好,避免扭曲、受压;每2小时挤压引流管1次,防止血凝块堵塞。
记录引流量: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及颜色变化,若引流量突然减少(<50ml/h)或出现血性液体(血红蛋白>2g/dL),提示可能发生堵塞或出血。
体位与活动指导
术后体位:患者取半卧位或健侧卧位,以利于呼吸及引流;避免平卧位导致引流液逆流。
活动限制:术后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24-48小时后可下床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提重物)至少1周。
饮食与营养支持
高蛋白饮食:鼓励患者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促进伤口愈合。
水分补充:每日饮水≥1500ml,防止便秘(用力排便可能增加胸腔压力)。
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心理疏导:术后主动询问患者感受,解答疑问,减轻焦虑情绪。
康复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及有效咳嗽(吸气后屏气3秒,用力咳出痰液),预防肺部感染。
出院随访
复查安排:术后1周复查胸片或超声,评估胸腔积液吸收情况及肺复张程度。
紧急联系:告知患者若出现发热(>38.5℃)、胸痛加剧或呼吸困难,需立即返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