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发紧急情况处理
穿刺处出血
少量出血:轻压穿刺点至止血,及时更换无菌敷料,避免局部血肿形成。
大量出血:立即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抬高置管侧肢体,通知医生评估是否需缝合止血。
输液接头松脱
紧急处理:立即消毒接头断面,使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导管,避免空气进入或血液回流。
更换流程:更换新接头前,用酒精棉片螺旋式消毒接口15秒,确保无菌操作。
导管破损或断裂
体外断裂:在断裂处近心端用胶带固定导管,避免碎片移位,立即就医处理。
体内断裂:患者保持平静,避免剧烈活动,紧急联系医生通过介入或手术取出。
导管意外拔除
止血措施: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10-15分钟,观察有无渗血或血肿。
导管评估:携带拔除的导管片段就医,检查完整性,排除导管残留风险。
二、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性感染
症状监测:每日观察穿刺点红肿、渗液、疼痛,测量体温≥38℃时立即就医。
处理原则:拔除导管并送培养,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避免经验性用药。
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每周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保持导管通畅。
症状识别: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或皮肤温度升高,需超声确认血栓后抗凝治疗。
空气栓塞
紧急操作:患者取头低左侧卧位,使空气聚集在右心房,避免进入肺动脉。
后续处理:高流量吸氧,必要时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吸空气。
导管移位或贴壁
体位调整:指导患者咳嗽或改变姿势,利用胸腔压力使导管复位。
影像确认:X线或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必要时重新固定或调整深度。
三、特殊人群管理
儿童患者
固定方式:使用透明敷料联合弹力绷带,避免抓挠导致脱管,家长需24小时监护。
活动限制:避免置管侧手臂过度屈曲或拉伸,防止导管打折或断裂。
老年患者
皮肤护理:每3天更换敷料,使用低敏胶布减少皮肤破损风险。
认知干预:通过图片或视频反复强调导管保护要点,降低非计划拔管率。
凝血功能障碍者
压迫时间:拔管后加压包扎30分钟,延长制动时间至2小时,观察有无渗血。
药物调整:与医生沟通暂停抗凝药,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
四、长期留置导管维护
敷料更换
透明敷料:每周更换1次,若潮湿、卷边或污染需立即更换。
纱布敷料:每48小时更换,保持干燥以降低感染风险。
冲管与封管
冲管频率:输液前后、采血后、输注高黏药物后均需脉冲式冲管。
封管液选择:肝素盐水(100U/mL)适用于凝血正常者,生理盐水适用于出血风险高者。
导管功能评估
回血测试:抽吸回血不畅时,先排除体位因素,再通过X线确认导管位置。
流速监测:记录输液速度,若突然减慢需警惕血栓或导管打折。
五、拔管后注意事项
压迫止血
加压包扎:使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弹力绷带加压固定2小时,避免揉搓。
制动要求:置管侧肢体制动6-8小时,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
观察期管理
并发症监测:拔管后72小时内注意有无皮下血肿、气胸或感染症状。
洗澡指导:3天后可淋浴,使用防水贴保护穿刺点,避免盆浴或游泳。
导管完整性检查
长度核对:比较拔除导管与原始记录长度,确保无残留片段。
影像复查:对高风险患者(如凝血异常)行胸部X线,排除导管尖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