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检手术是一项通过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疾病性质的关键诊断技术。其流程严谨且系统,涵盖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等多个环节,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术前准备
病史评估与检查: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并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肝肾功能等,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活检。
确定活检部位: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活检的具体部位。活检部位应选择在病变处或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交界处,以确保取得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患者准备:
签署知情同意书:向患者解释活检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取得其同意。
局部或全身麻醉:根据活检部位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局部浸润麻醉、全身麻醉等,以减轻取材时的疼痛。
特殊准备:如进行宫颈活检,应避开月经期,最好在月经干净后3-7天内进行;对于即将进行阴道活检的女性患者,应在活检前三天停止性生活及阴道用药,并避免在患有妇科炎症时进行活检。
设备准备:准备活检所需的器械和设备,如活检针、活检钳、内窥镜、CT或MRI等影像设备,以及固定液、标本袋等。
二、术中操作
定位与消毒:
定位:根据活检部位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进针点或切口位置。对于深部组织或器官,如肺、肝、肾等,需在CT或MRI引导下进行定位。
消毒:对活检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铺盖无菌洞巾,以减少感染风险。
取材:
手术活检:通过手术方式直接切除病变组织,适用于较大或位置较深的病变。
内窥镜活检:在胃镜、肠镜等内窥镜的引导下,通过活检钳钳取或穿刺取出病变组织,适用于消化道、呼吸道等管腔器官的病变。
穿刺活检:在B超、CT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使用活检针准确刺入病灶,获取病灶组织和细胞学标本。穿刺活检具有微创、快速、安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
样本处理:
固定:将取出的活检组织立即浸泡在固定液中,如10%中性福尔马林,以保持其细胞结构和形态。固定液的量应为标本大小的5-10倍,固定时间因标本大小而定,小标本一般在4-6小时,大标本应在18-24小时或更久。
标记:在标本袋上注明患者信息、离体时间、固定时间等,以便后续处理和追踪。
三、术后处理
标本送检:将固定好的标本送往病理科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送检时,应仔细观察并记录标本的形态、大小、颜色等,以及表面及切面的变化,有无异常的病灶和肿瘤,与周围的关系。
病理诊断:
切片制备:病理科技术人员将标本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处理,制成组织切片。
显微镜观察:病理医生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分析病变组织及细胞形态,结合肉眼观察和临床资料作出疾病诊断。
辅助检查:对于疑难、罕见病例,可能需要进行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电镜或分子生物学等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报告签发:病理诊断报告由病理医生签发,并与临床医生进行交接。根据病理诊断结果,临床医生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四、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局部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根据活检部位和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饮食,避免对伤口造成刺激。
观察与随访:术后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感染、气胸等并发症。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处理。同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