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Sengstaken-Blakemore管)是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救器械,通过胃气囊和食管气囊充气压迫止血。其操作复杂且并发症风险高,需严格遵循规范流程。以下是详细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准备:确保器械与患者状态适宜
适应症与禁忌症评估
适应症: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且药物止血效果不佳者。
禁忌症:严重心肺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血小板减少、拒绝配合或神志不清无法吞咽者。
夏季特殊关注:高温导致患者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时,需评估插管耐受性,避免低血容量患者因插管刺激诱发休克。
器械与药物准备
器械检查:确认胃管无破损,气囊无漏气;用50ml注射器向胃气囊和食管气囊充气,检查是否漏气,并测定充盈后气体容量和气压(胃气囊150-200ml,压力40-50mmHg;食管气囊100-150ml,压力30-40mmHg)。
标记管腔:在三腔管上标记45cm(胃囊位置)、60cm和65cm(食管囊位置)刻度,便于插入时定位。
药物准备:生理盐水(补充电解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液状石蜡(润滑管腔)、利多卡因胶浆(鼻腔及咽部表面麻醉)。
患者沟通与体位
知情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操作目的、过程及风险,取得配合。
体位选择: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床边备吸引器(夏季呕吐物易腐败,需及时清理防止感染)。
鼻腔准备:用棉签蘸取0.9%氯化钠溶液清洁鼻腔,观察有无炎症或狭窄。
二、插管过程:动作轻柔,避免损伤
润滑与插管
润滑管腔:用液状石蜡充分润滑三腔双囊管前端40cm及气囊表面,减少插管时对咽喉部的刺激。
缓慢插入:经鼻腔缓慢送入导管至咽部(约15cm),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随吞咽顺势送管至60-65cm标记处。
避免强行推进:如遇阻力不可强行插入,应退出后调整角度重新插入,防止鼻黏膜或食管静脉曲张损伤。
确认胃内位置
抽吸胃液:用20ml注射器抽吸胃内容物,见胃液确认位置。
听诊气过水声:向胃管内注入空气,听诊胃部有气过水声。
无气泡逸出:将胃管末端置于水中,无气泡说明未误入气管。
气囊充气与固定
胃气囊充气:先向胃气囊注入150-200ml空气,维持压力40-50mmHg,用止血钳夹闭管口,防止漏气。
牵引固定:将三腔管向外轻拉,至有轻度弹性阻力时,表示胃囊已压于胃底部,用宽胶布固定于鼻翼,再用绷带缚住三腔管,通过滑轮牵引固定于床架,牵引重量约0.5kg,牵引角度30°-45°。
食管气囊充气(必要时):若胃囊压迫后仍有出血,向食管气囊注入100-150ml空气,维持压力30-40mmHg,夹闭管口。
三、使用中监测:动态评估与调整
生命体征监测
频繁观察:每15-3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观察有无胸闷(提示气囊压迫气管)、呼吸困难或窒息。
出血与脱水评估:记录胃管引流液量及患者尿量(夏季出汗多,尿量减少可能提示脱水),定期检测血钠、钾水平(高温导致电解质丢失加速,需及时纠正)。
气囊压力管理
定时检查压力:夏季高温可能导致气囊内气体膨胀,需每2小时检查压力,避免过度压迫黏膜。
定期放气:每12小时放松气囊10-15分钟,放松期间可经胃管注入少量冰盐水(夏季用冰盐水可收缩血管,增强止血效果),防止黏膜坏死。
压力调整:根据出血情况调整气囊压力,夏季需缩短气囊压迫时间(如单次压迫不超过18小时),减少黏膜损伤风险。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窒息预防:保持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高热(中暑症状),立即移至阴凉处,补充含盐饮料。
黏膜坏死预防:放气前口服液体石蜡15-20ml,防止黏膜与气囊粘连。
吸入性肺炎预防: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次用氯己定溶液漱口(夏季细菌繁殖快,需严格无菌操作)。
四、拔管与后续观察:巩固疗效与随访
拔管指征
出血停止:胃液为非血性且生命体征平稳24小时以上,气囊放气后无再出血。
夏季调整:拔管前可口服少量温盐水(100ml)润滑胃肠道并补充电解质。
拔管操作
步骤:取下牵引砂袋,将食管气囊和胃气囊放气;继续留置胃内观察24小时,如未再出血,嘱患者口服液体石蜡15-20ml;抽尽双囊气体,缓缓将三腔双囊管拔出。
注意事项:拔管时动作轻柔,避免黏膜撕裂;拔管后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及生命体征变化。
长期随访与教育
定期复查:指导患者定期复查胃镜,评估静脉曲张程度。
生活方式指导:避免粗糙、辛辣、过冷或过热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食用香蕉、蜂蜜润肠),避免用力排便;夏季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如烈日下劳作),防止中暑诱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