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包使用后的维护流程中,多个步骤直接关系到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使用寿命,以下是关键步骤的详细解析及操作要点:
一、术后即时处理:阻断污染链
分类回收
核心作用:防止一次性物品与可重复使用器械交叉污染,避免锐器伤。
操作规范:
一次性物品(如注射器、纱布、棉球)直接丢入锐器盒或黄色医疗废物袋,禁止回套针帽。
可重复使用器械(如穿刺针、活检针、镊子)放入防渗漏的专用回收盒,盒内铺垫吸水材料(如纱布)防止血迹扩散。
预清洗
核心作用:防止血渍或组织残留凝固,降低后续清洁难度和感染风险。
操作规范:
在操作现场用流动水冲洗器械表面血渍,重点清洗针槽、针柄、活检钳齿槽等隐蔽部位。
使用软毛刷(如牙刷)轻刷,禁止使用钢丝球或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直接擦洗,避免腐蚀器械表面镀层(如不锈钢镀铬层)。
二、深度清洁:彻底去除有机物残留
酶洗
核心作用:分解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避免灭菌失败或器械腐蚀。
操作规范:
使用多酶清洗液(如含蛋白酶、脂肪酶的复合酶),按1:200比例稀释后浸泡器械10-15分钟。
浸泡时确保器械完全浸没,针内腔需用注射器注入酶液,活检钳需张开关节使酶液充分接触。
超声清洗
核心作用:清除微小缝隙中的残留物,尤其适用于穿刺针内腔和复杂器械。
操作规范:
使用频率40kHz的超声清洗机,水温控制在40-50℃(避免高温导致酶失活)。
清洗时间5-10分钟,清洗后用流动水冲洗器械表面残留的酶液和气泡。
漂洗与干燥
核心作用:防止残留酶液或水分导致器械锈蚀或灭菌失败。
操作规范:
用流动纯化水(反渗透水)冲洗器械至少3次,确保无酶液残留。
使用高压气枪吹干内腔(压力≤0.2MPa),或放入干燥柜(60-70℃)烘干30分钟,禁止自然晾干(易滋生细菌)。
三、灭菌处理:杀灭所有微生物
包装
核心作用:防止灭菌过程中器械再次污染,并确保灭菌气体穿透。
操作规范:
使用无纺布包裹器械,放入纸塑袋或硬质容器(如不锈钢盒)。
纸塑袋密封前需排出空气(用手指轻压袋体),硬质容器需检查密封圈完整性(无裂纹、变形)。
灭菌方法选择
高压蒸汽灭菌(首选):
适用器械:耐高温的金属器械(如穿刺针、镊子、手术刀)。
参数:134℃、3分钟(预真空式灭菌器)或121℃、15-20分钟(下排气式灭菌器)。
注意事项:器械需松散放置,避免重叠导致灭菌不彻底。
环氧乙烷灭菌(备用):
适用器械:不耐高温的塑料或电子部件(如部分活检针、内窥镜附件)。
参数:温度54℃、湿度60%-80%、环氧乙烷浓度600mg/L,灭菌时间6小时。
注意事项:灭菌后需通风解析12-24小时(去除残留气体),避免对人体造成危害。
效果监测
化学指示卡:包内放置5类化学指示卡(爬行式),变色需达到标准长度(如3mm),否则视为灭菌失败。
生物监测:每月使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ATCC 7953)进行生物挑战试验,若培养基未变浑浊(无细菌生长),则灭菌合格。
四、储存管理:维持器械无菌状态
环境要求
核心作用:避免潮湿、灰尘或高温导致器械损坏或灭菌包失效。
操作规范:
储存于干燥、通风、避光的无菌物品柜,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60%。
灭菌包距地面≥20cm,距墙面≥5cm,避免与墙面接触导致受潮。
有效期管理
核心作用:过期灭菌包可能因包装材料老化或灭菌气体泄漏导致污染。
操作规范:
高压蒸汽灭菌包有效期:未开封6个月,开封后24小时(需标注开封时间)。
环氧乙烷灭菌包有效期:未开封18个月,开封后立即使用。
追溯系统
核心作用:快速定位问题器械,防止感染事件扩散。
操作规范:
使用条形码或RFID标签管理灭菌包,记录器械编号、灭菌日期、操作人员等信息。
建立电子台账,实现从使用到报废的全流程追溯,便于质量审计和感染控制。
五、关键注意事项
避免二次污染:清洁、灭菌、储存区域需严格分区(如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操作人员需佩戴手套、口罩、防护面屏。
器械检查:灭菌前检查器械完整性(如针尖是否弯曲、针套是否松动、活检钳关节是否灵活),损坏器械需立即更换。
应急处理:若术中发现器械污染(如接触非无菌区域),需立即更换并重新灭菌,同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