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流程:标准化操作保障安全
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确认无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肠胀气、妊娠或腹腔内广泛粘连等禁忌症,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感染指标等检查。
物品准备:打开腹穿包,检查器械完整性(如穿刺针、导丝、引流管、纱布等),核对麻药浓度,准备无菌手套、洞巾、消毒液等。
体位与定位:
平卧位: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常用穿刺点)。
侧卧位: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处(适用于少量积液)。
超声定位:包裹性积液或诊断不明时,需在超声引导下定位。
消毒与铺巾: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皮肤3遍(直径≥15cm),铺无菌洞巾,暴露穿刺区域。
麻醉与穿刺
局部麻醉:用2%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从皮肤至腹膜壁层,注射前回抽确认无血液或腹水。
穿刺进针:
诊断性穿刺: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刺入,待突破感消失后回抽腹水。
治疗性穿刺:大量放液时,采用迷路穿刺法(先斜刺1-2cm再垂直进针),防止腹水渗漏。
导丝与引流管置入(如需):沿穿刺针置入导丝,拔针后沿导丝置入引流管,连接引流袋。
术后处理
拔针与包扎:拔出穿刺针,按压穿刺点5分钟,覆盖无菌纱布并固定。
观察与记录: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记录腹水性状、量及患者反应。
标本送检:腹水常规、生化、细菌培养及脱落细胞学检查。
二、注意事项:风险防控与细节优化
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前规范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操作者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穿刺包。
避免医源性感染,穿刺点加压包扎24小时,保持敷料干燥。
穿刺点选择与进针技巧
避开重要结构:左下腹穿刺点不可偏内(防腹壁下血管损伤),不可偏外(防旋髂深血管损伤)。
进针深度与角度:根据患者体型调整,肥胖者需更长穿刺针;进针速度不宜过快,防刺破肠管或内脏。
迷路穿刺法:大量放液时,斜刺后垂直进针,使皮肤与腹肌针眼错开,减少腹水渗漏。
放液量与速度控制
首次放液量:一般不超过3000ml(肝硬化患者≤1000ml),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次不超过3000ml。
放液速度:缓慢放出,2小时内完成,放液中逐渐紧缩多头腹带,防腹压骤降引发休克。
血性腹水处理:留取标本后停止放液,警惕内脏损伤或恶性肿瘤。
特殊人群管理
妊娠患者:胎儿放射防护,选择距子宫外缘1cm处穿刺。
儿童患者:采用镇静措施,缩短操作时间。
凝血功能障碍者:术前纠正凝血指标,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出血:回抽无血后再注射麻醉药,进针时避开血管;出现血性腹水时立即停止操作,监测生命体征。
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观察穿刺点红肿、渗液,及时更换敷料。
脏器损伤:实时影像监测针尖位置,出现异常出血立即停止操作。
术后护理与随访
卧床休息:术后平卧6-8小时,避免剧烈活动。
饮食指导: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摄入高蛋白食物促进组织修复。
定期随访:复查影像学评估穿刺效果,观察有无腹痛、发热等腹膜刺激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