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活检中的抽吸式(骨髓穿刺)和活检式(骨髓活检)分别适用于不同临床场景,具体区别及适用情况如下:
一、抽吸式(骨髓穿刺)
核心特点:通过穿刺针抽取少量骨髓液,进行细胞学检查。
适用情况:
血液系统疾病诊断:
白血病:骨髓液中可见原始细胞显著增生,是诊断的金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需通过穿刺液确认。
多发性骨髓瘤:检测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及异常蛋白。
感染性疾病排查: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时,骨髓培养可检测布鲁氏菌、结核杆菌等特殊病原体。
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需通过骨髓涂片查找病原体。
肿瘤分期评估:
淋巴瘤、乳腺癌等实体肿瘤患者需判断是否存在骨髓转移。
骨髓中发现簇状排列的异型细胞有助于临床分期。
治疗监测:
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通过骨髓液评估造血细胞恢复情况及微小残留病灶。
操作优势:
操作简单、快速,患者痛苦较小。
适用于大多数血液病的初步诊断和治疗随访。
局限性:
可能出现“干抽”现象(如骨髓纤维化时),导致无法获取足够样本。
仅能观察细胞形态和比例,无法评估骨髓组织结构。
二、活检式(骨髓活检)
核心特点:通过活检针获取骨髓组织条块,进行病理学分析。
适用情况:
骨髓纤维化等结构异常疾病:
骨髓活检可观察骨髓组织结构、间质成分及纤维增生情况,是诊断骨髓纤维化的关键。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低增生性疾病:
当骨髓穿刺显示“血稀”或增生低下时,活检可明确病态造血及骨髓增生程度。
白血病疗效观察:
骨髓涂片可能显示完全缓解,但活检仍可检出白血病性原始细胞簇,提示早期复发。
遗传代谢病筛查:
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需通过活检发现特征性贮积细胞。
多次穿刺失败或干抽:
当骨髓穿刺无法获取有效样本时,活检可作为替代方案。
操作优势:
可获取更多骨髓组织样本,提高诊断准确性。
能全面评估骨髓造血组织与间质变化,如铁储存、骨小梁变化等。
局限性:
操作较为复杂,患者痛苦较大。
可能出现局部血肿、疼痛等并发症。
三、临床选择建议
优先选择骨髓穿刺:
适用于大多数血液病的初步诊断和治疗随访。
操作简单、快速,患者接受度高。
必要时联合骨髓活检:
当骨髓穿刺结果不理想(如干抽、涂片无法确诊)时,需进一步活检。
怀疑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时,活检更具优势。
个体化决策:
医生需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凝血功能等因素综合判断。
例如,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禁做骨髓穿刺,但活检需谨慎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