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罩气道导管插入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重点注意型号选择、患者体位、润滑处理、插入手法、位置确认及并发症预防,具体如下:
一、操作前核心准备
型号匹配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体型选择喉罩型号(如成人常用4-5号,儿童按公式计算),型号过小易漏气,过大可能压迫喉部组织。
物品检查
确认喉罩气囊无漏气,连接处牢固;备齐注射器、固定胶布、吸引装置等辅助工具。
患者体位
取平卧位或嗅物位(头后仰、颈屈曲),使口、咽、喉轴线重叠,便于插入。
润滑处理
在喉罩背面(非气囊正面及开口处)涂抹适量水基润滑油,减少插入阻力,避免硅酮基或含利多卡因润滑油(可能影响安全或延迟反射恢复)。
二、插入过程关键要点
手法规范
盲探法:左手推下颌使口张开,右手持喉罩沿舌正中线紧贴硬腭、软腭向下推送,至遇阻力(套囊尖端达食管上段括约肌)后充气。
喉镜辅助法:在喉镜显露下,将喉罩沿舌根推入,适用于困难气道或需精准定位时。
禁忌垂直插入:避免喉罩打折或卷曲,影响方向控制。
气囊管理
插入前抽净气囊气体(保持边缘平整),插入后充气至适当压力(成人一般20-30cmH₂O),充气过度易漏气,不足则密闭性差。
位置确认
初步判断:连接呼吸机后观察胸廓起伏,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无漏气。
确切验证:纤维支气管镜观察喉罩前端位于下咽底部、紧贴食管上段,会厌位于勺状凹陷内。
替代方案: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或X线确认(无纤支镜时)。
三、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误吸风险
禁食后操作,清除口腔分泌物;喉罩不能完全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需及时吸引气道内分泌物。
喉部损伤
避免反复插管或气囊过度充气;插入时动作轻柔,防止黏膜压伤或出血。
漏气处理
调整喉罩位置(后退后重新置入)、充气量或患者头颈部屈曲度;若仍漏气,更换大一号喉罩或改行气管插管。
胃胀气预防
正压通气时气道压≤20cmH₂O,避免气体进入胃部;必要时插入胃管减压。
四、特殊场景注意事项
困难气道
优先选择纤支镜引导法或可插管型喉罩,提高一次性成功率。
急诊应用
快速评估禁忌证(如张口度<1.5cm、咽部病变、肺顺应性下降等),必要时联合气管插管。
儿童患者
根据公式(导管内径=4.0+岁÷4)选择型号,操作时更需轻柔,避免损伤脆弱气道。
五、操作后管理
固定与监测
妥善固定喉罩,防止移位;持续监测血氧、心率、血压及胸廓运动。
时间限制
喉罩不适用于长期机械通气(建议≤24小时),长时间使用需改行气管插管。
拔管指征
自主呼吸恢复、血氧饱和度≥95%、咳嗽反射存在时拔管,避免过早导致气道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