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包是临床中用于获取骨髓样本以进行诊断或治疗的重要工具,其使用方法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确保患者安全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以下是骨髓穿刺包的详细使用方法:
一、操作前准备
患者准备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过敏史等。
体位选择:
髂前上棘穿刺:患者仰卧位,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1.5cm处。
髂后上棘穿刺:患者侧卧位,穿刺点位于髂后上棘。
胸骨穿刺:患者平卧位,仰头,穿刺点位于胸骨柄和胸骨体交界下方1cm处。
胫骨穿刺(适用于2岁以下小儿):患儿仰卧位,穿刺点位于胫骨结节平面下约1cm之前内侧骨面。
心理安抚: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过程及可能的不适感,减轻其焦虑情绪。
物品准备
骨髓穿刺包:包含骨髓穿刺针(如Jamshidi针)、注射器(10ml或20ml)、针芯、局部麻醉药(如2%利多卡因)、消毒用品(碘伏、无菌纱布)、标本容器(抗凝管、普通试管)、无菌手套、洞巾等。
辅助物品:棉签、胶布、载玻片(用于涂片)、培养基(如需做细菌培养)。
环境准备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安静,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操作者需穿戴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
二、操作步骤
定位与消毒
定位穿刺点:根据患者体位和穿刺部位,准确标记穿刺点。
消毒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由内向外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消毒2-3遍。
铺无菌洞巾:在穿刺点周围铺无菌洞巾,确保穿刺区域无菌。
局部麻醉
抽取麻醉药:用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
皮下注射:在穿刺点处做皮丘,然后垂直刺入皮下,边回抽边注射麻醉药,形成皮下浸润麻醉。
骨膜麻醉:继续进针至骨膜,回抽无血后注射少量麻醉药,以麻醉骨膜。
穿刺进针
固定穿刺针:将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在离针尖1-1.5cm处(根据患者体型和穿刺部位调整)。
垂直进针: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然后左右旋转缓缓钻入骨质。
感受阻力变化:当针头接触骨质后,会感到阻力增加,继续钻入至阻力突然减小,且穿刺针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抽取骨髓液
拔出针芯:将针芯缓慢拔出,可见骨髓液流出。
接注射器抽吸:迅速接上无菌干燥的10ml或20ml注射器,适当用力抽吸,取得0.1-0.2ml骨髓液用于涂片。
细菌培养(如需):如需做骨髓液细菌培养,可另取1.5ml骨髓液注入培养基中。
处理“干抽”:若抽不出骨髓液,可放回针芯,稍加旋转穿刺针,继续钻入少许再行抽吸。
涂片与送检
涂片制作:迅速将取出的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用推片法制作骨髓涂片。
标本送检:将涂片、抗凝管(如需)和培养基(如需)及时送检,避免骨髓液凝固影响结果。
拔针与按压
拔出穿刺针:迅速将穿刺针及针芯拔出。
局部按压:在穿刺部位盖消毒纱布,用手指按压1-2分钟,直至无出血。
胶布固定:用胶布固定纱布,防止脱落。
三、操作后护理
观察患者反应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疼痛、头晕等。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或感染迹象。
指导患者休息
嘱患者卧床休息片刻,避免剧烈运动。
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可能出现的轻微疼痛或不适,一般可自行缓解。
记录操作情况
记录穿刺时间、部位、抽取骨髓液量、患者反应及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患者或家属。
四、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
操作过程中需保持无菌,避免污染穿刺针和骨髓液。
消毒皮肤和铺洞巾时要彻底,确保穿刺区域无菌。
掌握穿刺深度
穿刺时需控制进针深度,避免穿透骨质损伤内脏器官(如胸骨穿刺时避免穿透胸膜)。
儿童穿刺时需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进针深度。
避免反复穿刺
一次穿刺不成功时,可调整穿刺角度或深度再次尝试,但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增加患者痛苦和并发症风险。
及时送检标本
骨髓液需及时送检,避免凝固影响细胞形态和检查结果。
涂片制作要迅速、均匀,确保细胞分布良好。
关注患者心理
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减轻其焦虑情绪。
操作中关注患者反应,及时给予安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