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是危重症患者维持气道通畅、保障机械通气的关键操作,但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以下从即刻并发症、早期并发症及长期并发症三个维度,系统梳理其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处理策略。
一、即刻并发症(插管过程中)
1. 牙齿损伤或脱落
发生机制:插管时喉镜叶片压迫上颌切牙(尤其老年患者牙周支持减弱),或导管管芯划伤牙龈。
临床表现:插管后患者口腔出血、牙齿松动或缺失,严重者可导致误吸。
处理措施:
预防:选择小号喉镜(如Macintosh 3号),插管前用纱布包裹上齿,避免直接压迫。
处理:若牙齿脱落,立即用镊子或磁铁取出(防止误入气道),检查口腔有无残留碎片;出血者用肾上腺素棉球压迫止血。
2. 口腔/咽喉部黏膜损伤
发生机制:喉镜反复刺激或导管摩擦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撕裂。
临床表现:插管后咽痛、吞咽困难,喉镜检可见黏膜红斑、出血或溃疡。
处理措施:
预防:使用超滑导管,插管前局部喷洒利多卡因凝胶(减少刺激)。
处理:轻症者口服冷盐水含漱,重症者局部涂抹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
3. 气道痉挛或喉头水肿
发生机制:插管刺激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喉肌痉挛;或反复插管损伤喉部黏膜引发水肿。
临床表现:插管时阻力增大,听诊双肺哮鸣音,血氧饱和度(SpO₂)骤降。
处理措施:
预防:插管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减轻水肿),或雾化吸入沙丁胺醇(缓解痉挛)。
处理:立即退出导管,给予100%氧气吸入,静脉注射甲泼尼龙40mg,必要时行环甲膜穿刺或紧急气管切开。
二、早期并发症(插管后24-72小时)
1. 误吸
发生机制:胃内容物反流至口咽部,插管时被推入气道(尤其饱胃或肠梗阻患者)。
临床表现:插管后突发SpO₂下降,气管内吸出咖啡色或黄绿色液体,肺部听诊湿啰音。
处理措施:
预防:插管前快速诱导麻醉(丙泊酚+罗库溴铵),头高位30°;饱胃患者采用清醒插管。
处理:立即侧卧位吸引,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10ml冲洗,必要时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 气管导管堵塞
发生机制:痰液黏稠、血块或异物堵塞导管内腔,导致通气障碍。
临床表现:机械通气时潮气量下降,气道峰压升高,听诊呼吸音减弱。
处理措施:
预防:每2小时吸痰1次,吸痰前给予纯氧2分钟,吸痰管深度不超过导管长度。
处理:若完全堵塞,立即退出原导管,重新插管;部分堵塞者用10ml注射器抽吸导管内堵塞物。
3. 单侧肺通气
发生机制:导管插入过深进入右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较直),导致左肺无通气。
临床表现:双肺呼吸音不对称(右肺强、左肺弱),血气分析示PaO₂下降、PaCO₂升高。
处理措施:
预防:插管后听诊双肺呼吸音,确认导管尖端位于气管中段(距隆突3-5cm)。
处理:退出导管1-2cm,再次听诊确认双肺通气均匀;必要时行纤维支气管镜定位。
三、长期并发症(插管>72小时)
1. 声带损伤或麻痹
发生机制:导管球囊压迫喉返神经(尤其左侧),或插管时直接损伤声带。
临床表现:拔管后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喉镜检可见声带充血、水肿或麻痹。
处理措施:
预防:球囊压力维持在20-25cmH₂O(避免过高),每4小时放松球囊1次(每次5分钟)。
处理:轻症者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减轻炎症),重症者行声带注射得宝松;若3个月未恢复,需手术修复。
2. 气管狭窄
发生机制:长期球囊压迫导致气管黏膜缺血、纤维化,形成环形狭窄。
临床表现:拔管后呼吸困难、喘鸣,胸部CT示气管管腔狭窄>50%。
处理措施:
预防:避免长时间插管(>14天),尽早行气管切开。
处理:轻度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术,重度狭窄者需支架置入或手术切除狭窄段。
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发生机制:气管插管破坏气道防御屏障,细菌沿导管定植并侵入下呼吸道。
临床表现:插管后48-72小时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气管内吸出脓性分泌物,胸部X线示新发浸润影。
处理措施:
预防:床头抬高30°-45°,每日声门下吸引,使用含银离子涂层导管。
处理: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疗程7-10天;若合并脓胸,需行胸腔闭式引流。
四、特殊并发症处理
1. 气管食管瘘
发生机制:长期插管导致气管后壁与食管前壁缺血坏死,形成异常通道。
临床表现:拔管后吞咽时呛咳、反复肺炎,胃镜或支气管镜可见瘘口。
处理措施:
预防:避免高压球囊(>30cmH₂O),定期评估插管必要性。
处理:小瘘口(<1cm)可尝试内镜下夹闭,大瘘口需行食管覆盖支架或手术修补。
2. 杓状软骨脱位
发生机制:插管时喉镜过度上提或导管撞击杓状软骨,导致其向前脱位。
临床表现:拔管后声音嘶哑、发声疲劳,喉镜检可见杓状软骨前移。
处理措施:
预防:插管时避免暴力操作,选择合适型号导管。
处理:确诊后尽早行杓状软骨复位术(局麻下用喉镜推回脱位软骨),术后声带休息2周。
结语:并发症管理的核心原则
气管插管并发症的预防需贯穿“操作前评估-操作中规范-操作后监测”全流程:
操作前:评估患者气道解剖(如Mallampati分级)、饱胃风险,选择合适型号导管。
操作中:动作轻柔,避免反复插管,确认导管位置(听诊+胸片)。
操作后:定期评估球囊压力、痰液性状,尽早拔管或气管切开。
通过系统化管理,可将气管插管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从15%降至5%以下,显著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