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188-5252-6767

产品中心

PRODUCT

全国服务热线

188-5252-6767

腹腔穿刺包的用途

发布时间:2025-10-27

腹腔穿刺包根据用途可分为诊断性穿刺包与治疗性穿刺包,二者在设计与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需根据病症特点选择适配的穿刺包,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与禁忌症。

A腹腔穿刺包2(四种产品着重).jpg

一、腹腔穿刺包的分类与核心差异

诊断性穿刺包

核心组件:细针(18-20G)、短引流管(5-7cm)、小容量注射器(10-20ml)。

设计逻辑:细针可减少组织损伤,降低穿刺后并发症风险;短引流管适配少量腹水抽取,避免过度引流导致腹压骤降。

适配病症:腹水性质不明(如疑似肿瘤、感染)、少量腹水(<500ml)或需多次取样化验的病例。

治疗性穿刺包

核心组件:粗针(16-18G)、长引流管(8-10cm)、大容量注射器(50ml)及负压吸引装置。

设计逻辑:粗针可快速引流大量腹水(如肝硬化腹水),长引流管适配深部腹腔操作,负压吸引提高引流效率。

适配病症:大量腹水(>1000ml)导致呼吸困难、腹胀难忍,或需腹腔灌洗、注药治疗的病例。

二、不同病症的腹腔穿刺包适配指南

肝硬化腹水

病症特点:腹水量大(常>3000ml),易引发呼吸困难、脐疝等并发症。

适配穿刺包:治疗性穿刺包。

操作要点:

粗针(16G)快速引流,减少患者不适。

长引流管(10cm)穿透腹壁脂肪层,直达腹腔深部。

负压吸引装置提高引流效率,缩短操作时间。

首次放液量≤1000ml,后续每次≤3000ml,速度≤1000ml/h,避免腹压骤降引发低血压或肝性脑病。

术后补充白蛋白(如20g/日),维持胶体渗透压。

肿瘤性腹水

病症特点:腹水可能含癌细胞,需多次取样化验。

适配穿刺包:诊断性穿刺包。

操作要点:

细针(20G)减少肿瘤细胞种植风险。

短引流管(5cm)避免深部操作导致肿瘤扩散。

多孔采样针提高癌细胞检出率。

取样后立即送检细胞学、肿瘤标志物(如CEA、CA125)及基因检测。

若腹水为血性,需警惕肿瘤破裂或浸润,进一步行CT/MRI检查。

感染性腹水

病症特点:腹水含细菌、真菌或结核杆菌,需引流+抗感染。

适配穿刺包:治疗性穿刺包。

操作要点:

粗针(18G)快速引流脓性腹水,减轻毒素吸收。

无菌引流袋避免二次污染。

抗生素预留接口方便术中注药。

引流后立即送检腹水常规、生化、培养及药敏试验。

根据病原学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结核性腹膜炎需联合抗结核治疗(如HRZE方案)。

腹部外伤

病症特点:腹内脏器损伤(如肝、脾破裂),需快速定位出血点。

适配穿刺包:超声引导穿刺包。

操作要点:

超声引导穿刺针实时显示穿刺路径,避免误伤肠管、血管。

自锁式安全针减少针头滑脱风险。

快速凝血装置应对穿刺后出血。

穿刺前行超声或CT扫描,明确损伤部位。

若抽出血性不凝液体,需紧急手术探查。

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警惕迟发性出血。

三、腹腔穿刺包的“禁忌混用”风险

腹腔穿刺包与胸穿包、心包穿刺包等虽同属“穿刺类器械”,但绝不可混用,原因如下:


解剖结构差异

腹腔在膈肌下方,含胃、肝、肠等消化器官;胸腔在膈肌上方,含心、肺等呼吸器官。

腹腔穿刺需避开肠管、肝脏,胸穿需避开肺脏和心脏,用错包可能导致“盲穿”伤及重要器官。

针头长度与引流管粗细

腹腔穿刺针(8-10cm)适配腹壁厚度,胸穿针(5-7cm)适配胸壁厚度。若用腹腔针行胸穿,可能穿透肺脏引发气胸;用胸穿针行腹穿,可能无法穿透腹壁。

腹腔引流管粗且坚韧,适配大量腹水;胸穿引流管细且柔软,避免压迫肺组织。混用可能导致引流不畅或肺压缩。

器械配置差异

腹腔穿刺包无止血钳,胸穿时若用其引流,空气易进入胸腔引发气胸。

胸穿包无大容量引流袋,腹穿时若用其引流,腹水统计不准,影响治疗决策。

四、腹腔穿刺的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血小板<20×10⁹/L、INR>2.5且未纠正)。

腹腔广泛粘连(如多次腹部手术史、结核性腹膜炎)。

肝硬化Child-Pugh C级合并大量腹水(易诱发肝性脑病或肝肾综合征,需严格评估)。

包虫病、巨大卵巢囊肿(穿刺易损伤囊壁或导致囊液扩散)。

相对禁忌症(需充分评估风险后谨慎实施)

躁动或意识障碍(需镇静或约束,避免误伤)。

妊娠中晚期(需避开子宫,选择低位穿刺点)。

严重腹胀(肠管扩张可能增加肠穿孔风险,建议超声引导)。

膈肌裂孔疝(避免经上腹部穿刺)。


X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uaxingplh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