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从操作到护理的全流程管理

三腔双囊胃管(三腔二囊管)是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紧急止血装置,其全流程管理需兼顾操作规范性与护理细致性,以保障患者安全并提升治疗效果。
一、操作流程管理
术前准备
患者准备: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如止血、缓解出血症状)及过程,消除恐惧心理,取得配合。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洁鼻腔分泌物,必要时进行咽喉部表面麻醉(如丁卡因喷雾)。
器械准备:检查三腔双囊管是否通畅,气囊是否漏气,标记各管腔位置(胃囊、食管囊、胃管)。准备润滑剂(如液体石蜡)、注射器(20ml、50ml)、止血钳、胶布、牵引装置(如砂袋、滑轮牵引架)及床边监护设备。
环境准备:确保操作环境清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感染风险。
置管操作
润滑与插入:用液体石蜡润滑三腔双囊管前端及气囊表面,经鼻腔缓慢插入至咽喉部,嘱患者做吞咽动作辅助进入食管。插入深度约50-65cm(可通过回抽胃液、听诊气过水声或水中无气泡确认管端在胃内)。
胃囊充气:向胃气囊注入空气150-200ml,维持囊内压50-60mmHg(或2.67-5.34kPa),用止血钳夹闭胃囊管末端,向外牵拉三腔管至有轻度弹性阻力(表示胃囊已压于胃底部)。
食管囊充气:若仍有呕血,向食管气囊注入空气100-150ml,维持囊内压30-40mmHg(或4.67-6kPa),夹闭食管囊管末端。
固定与牵引:用胶布将三腔管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通过滑轮牵引装置(如0.5kg砂袋)固定于床架,保持牵引力稳定,防止管端移位或脱出。
术后确认
出血观察:通过胃管抽吸胃内容物,观察颜色、性质及量,评估止血效果。若抽出新鲜血液,提示止血不佳,需调整牵引松紧度或气囊压力。
气囊压力监测:定期检查胃囊及食管囊压力(每4-6小时一次),避免压力过高导致黏膜损伤或过低影响止血效果。
二、护理流程管理
基础护理
体位与舒适度:患者取仰卧位,牵引时头偏向一侧,便于分泌物排出。必要时使用吸引器吸出口腔及鼻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口腔护理:每日2次用生理盐水或专用口腔护理液清洁口腔,预防感染。
鼻腔护理:每日2次滴入液状石蜡润滑鼻腔,减少黏膜干燥及损伤。
气囊管理
定时放气:每12小时放松食管气囊一次,每次放气15-30分钟,以减轻气囊对黏膜的压迫,预防糜烂或坏死。放气后观察出血情况,若出血未止,需重新充气并调整压力。
压力调整:根据出血情况及患者耐受度,动态调整气囊压力。胃囊压力一般维持在50-60mmHg,食管囊压力30-40mmHg。
气囊检查:每4-6小时检查气囊是否漏气或破损,若发生漏气需立即重新充气或更换管道。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黏膜损伤: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等黏膜受压表现,及时调整气囊压力或放气。
误吸与窒息: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若发生气囊破裂或滑脱,立即抽出食管囊气体并拔管。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三腔双囊管(一般每24-48小时更换一次),保持胃管通畅,避免胃内容物反流。
拔管与后续观察
拔管指征:出血停止24小时后,先放去食管气囊气体,放松牵引,继续观察24小时无出血后,再放去胃气囊气体,拔管前抽尽气囊内气体,嘱患者口服石蜡油润滑管壁。
拔管后护理:拔管后仍需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出血征象,指导患者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防止再次出血。
饮食指导:拔管后逐步过渡至清淡、易消化饮食(如小米粥、南瓜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促进黏膜修复。
三、关键注意事项
操作轻柔:置管及调整气囊时动作需缓慢,避免损伤食管或胃黏膜。
密切监测:持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及出血情况,及时处理异常。
团队协作:护士需与医生密切沟通,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如药物止血、内镜治疗或手术干预)。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三腔双囊管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可能的不适,提升配合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