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术(腹穿)是临床常用的诊疗技术,通过穿刺针经腹壁进入腹腔,抽取腹腔积液进行化验或释放过多积液以缓解症状。腹穿包内含穿刺所需的无菌器械和敷料,规范操作对确保患者安全、提高诊断准确性至关重要。以下详细介绍腹穿包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准备
(一)物品准备
腹穿包内通常包含以下物品:
穿刺针:有不同规格,如7号针(用于诊断性穿刺)和8号或9号针(用于治疗性穿刺)。
注射器:5ml、20ml、50ml等不同规格,用于抽取腹腔积液或注射药物。
无菌手套:确保操作过程的无菌性,防止感染。
洞巾:铺于穿刺部位,建立无菌区域。
纱布:用于局部压迫止血和清洁。
消毒用品:如碘伏、酒精等,用于穿刺部位皮肤消毒。
局部麻醉药:如2%利多卡因,用于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
多头腹带:用于抽液时及抽液后给腹部加压,防止腹压骤降引发休克。
其他:如止血钳、组织镊、培养瓶、持针器、缝针、缝线等,根据操作需要准备。
(二)患者准备
告知病情: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腹穿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体位:根据病情安排适当的体位,如平卧位、半卧位或侧卧位。协助患者解开上衣,松开腰带,暴露腹部。
排尿:嘱患者排尿,以免穿刺时误伤膀胱。
测量生命体征:大量放腹水前,应测量体重、血压、脉搏,以便观察病情变化。
(三)操作者准备
操作者应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帽子、口罩,洗手并戴好无菌手套。熟悉腹穿的操作流程和解剖结构,确保操作准确、熟练。
二、操作步骤
(一)定位
常规穿刺点:
左下腹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此处避开腹壁下动脉,不易损伤脏器。
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cm,偏左或偏右1 - 1.5cm处,此处无重要器官且易愈合。
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相交处,多适用于腹腔内少量积液的诊断性穿刺。
特殊情况:
少量积液且有包裹性分隔时,可在B超定位下穿刺。
急腹症时穿刺点最好选择在压痛点及肌紧张最明显的部位。
妊娠时应在距子宫外缘1cm处穿刺。
(二)消毒与铺巾
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15cm。一般消毒3遍,待碘伏晾干后再重复消毒。
铺洞巾:打开腹穿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使穿刺点位于洞巾中央。
(三)局部麻醉
抽取麻醉药:用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2ml。
麻醉穿刺点:先打皮丘,然后自皮肤至壁层腹膜逐层浸润麻醉。边进针边回抽,判断无血管损伤后再注射麻醉药。回抽出腹水说明已进入腹腔,记住进针长度作为腹腔穿刺深度的参考。
(四)穿刺
固定皮肤: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对于腹水量多者,可采用Z形进针法,即稍微穿入皮肤后立即改变穿刺方向为45 - 60°继续穿入约1 - 2cm,然后重新改变进针方向为垂直进针,直至穿到腹膜壁层,有突破感提示已穿透壁层腹膜穿入腹膜腔。
抽取积液:助手持止血钳固定穿刺针,术者用注射器抽取腹腔积液。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以输液夹子调整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计量并送化验检查。
调整穿刺针:若流出不畅,可以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五)拔针与包扎
拔出穿刺针:抽液完毕,夹闭乳胶管,拔出穿刺针。
消毒与包扎:用碘伏消毒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穿刺部位数分钟,以促使组织创点闭合,然后用胶布固定。
束紧腹带:将腹带自上而下逐渐束紧,以防腹内压骤降而发生虚脱或休克。
(六)标本处理与记录
标本处理:根据检查目的分装腹水,如细菌培养需无菌操作,细胞学检查需新鲜送检,生化检测需避免污染或凝固。
记录:详细记录腹水量、性质、颜色,及时送检。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观察患者反应。
三、注意事项
(一)严格无菌操作
执行腹腔穿刺时必须穿戴无菌手套、消毒穿刺区域并使用无菌器械,避免医源性感染。尤其对免疫功能低下或腹水感染高风险患者更需重视。
(二)术前评估患者状态
禁忌症: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肠胀气、妊娠、腹腔内广泛粘连等情况,必要时完善超声定位。有肝性脑病先兆、结核性腹膜炎、黏连性包块、包虫病以及卵巢囊肿的患者,禁忌穿刺。
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大量腹水者需特别注意。
(三)控制放液速度及量
初次放液量:一般不超过1000 - 1500ml,速度宜缓慢,约50ml/min,避免腹压骤降引发循环衰竭或内脏血管充血。
后续放液量:每次不超过3000 - 6000ml,但对于肝硬化患者,每次放液量不宜超过3000ml,以免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
(四)监测并发症
操作中: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及呼吸变化,询问是否出现头晕、冷汗等不适,及时处理迷走神经反射。
操作后:警惕腹腔出血、肠穿孔、肝性脑病或继发感染等异常情况。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心悸、头晕、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放液,卧床休息,并予以输液等紧急措施。
(五)选择合适穿刺点
避开腹部瘢痕、包块及充盈膀胱,必要时超声定位引导。勿在腹部手术瘢痕部位或肠袢明显处穿刺。
(六)术后护理
穿刺点护理:穿刺点需加压包扎并观察渗液、红肿情况,嘱患者卧床休息1 - 2小时,监测血压及腹部体征变化。
日常护理:穿刺处3日避免沾水,保持清洁干燥。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或提重物,日常饮食需遵循低盐、高蛋白原则以改善营养状态,肝硬化患者需限制水分摄入。
病情观察: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穿刺点渗液增多或意识改变等症状,应立即返院复查。长期留置引流管者需定期更换敷料并记录引流量及性状,同时严格遵循医嘱调整利尿剂等药物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