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脑压包的操作流程主要分为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固定与监测、术后检查与更换四个步骤,具体如下:

一、术前准备
清洁双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或用免洗手消毒液消毒,避免手部细菌污染伤口。
评估伤口:观察伤口大小、出血情况。若有明显污物(如石子、灰尘),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轻轻擦干;若出血较多,先用干净纱布按压5分钟止血,待出血量减少后再使用脑压包。
准备物品:确保一次性使用脑压包及其配件(如脑压管、腰椎穿刺用针、无菌注射器、无菌注射针、橡胶医用手套、脱脂纱布叠片、棉球、胶带/胶贴、塑料镊子、试管(带塞)、手术巾(洞巾)、敷料巾(包布)、器械盘等)齐全且处于无菌状态。
二、术中操作
植入探头:在麻醉状态下,医生通过微创手术(如颅骨钻孔、手术切口)将探头(脑组织内探头或脑室探头)放入颅内指定位置。例如,测脑肿瘤术后患者的脑压时,会在手术结束时直接将探头放入肿瘤切除后的脑组织间隙;急诊患者则会在颅骨上钻一个小孔,快速植入探头。
连接设备:将探头导线连接到压力传感器,再把传感器连接到数据监测仪。
压力校准:以大气压为基准,确保数值零误差,校准完成后,监测仪上就会实时显示脑压数值和波动曲线,测压正式开始。
三、术后固定与监测
固定探头与导管:
使用医用胶布将体外的导管沿头部轮廓固定,再绕耳后固定到颈部,避免患者转头时牵拉导管。
若患者躁动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软枕固定头部两侧,减少大幅度活动。
定期检查胶布是否松动,发现脱落及时更换。
监测数据:
急性期(术后1-3天):普通情况每30分钟记录一次脑压值(正常成人颅内压为70-200mmH₂O,儿童为50-100mmH₂O);若患者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模糊、瞳孔变化等症状,要每15分钟记录一次,同时观察脑压曲线的波动趋势。
恢复期(术后4天-2周):若脑压持续稳定在正常范围,可每2小时记录一次数据;若患者仍有轻微头痛、头晕,或在康复训练(如坐起、下床活动)后出现不适,可在训练前后30分钟各测一次,观察活动对脑压的影响。
四、术后检查与更换
每日观察:每天查看伤口周围皮肤是否发红、肿胀,敷料是否被渗液浸湿(浸湿面积超过1/2就要更换)。
定期更换:即使敷料看起来干净,也建议24小时更换一次(术后伤口按医生嘱咐,通常1-2天换一次)。
更换方法:
先解开固定带,取下旧敷料。
用生理盐水擦拭伤口及周围皮肤。
再放新敷料、重新缠绕固定带,全程保持无菌操作,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敷料内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