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科抢救室里,一位因车祸导致颈椎骨折的患者因呼吸衰竭急需建立气道。传统气管插管需大幅度后仰头部,可能加重脊髓损伤;而面罩通气又因患者舌后坠无法维持有效通气。此时,麻醉医生李主任迅速置入一枚柔软的硅胶喉罩——15秒后,监护仪显示患者血氧饱和度从82%回升至98%,一场可能因气道管理不当引发的二次瘫痪危机被成功化解。
一、颈椎损伤患者的“气道困局”:传统方案为何成“双刃剑”?
颈椎损伤患者因脊柱稳定性破坏,任何头部移动都可能引发脊髓二次损伤。据统计,约15%的颈椎损伤患者因不当气道操作导致神经功能恶化。传统方案面临两难:
气管插管:需暴露声门并插入导管,过程中头部后仰角度可达30°-45°,可能压迫已受损的颈椎间盘,导致脊髓受压加重。
面罩通气:需托下颌并后仰头部,对颈椎不稳定患者可能引发椎体移位;且长时间按压面罩易导致医护人员疲劳,引发漏气。
“颈椎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本质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对操作精度的考验。”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王伟指出,“喉罩的出现,为这场考验提供了‘无创解决方案’。”
二、喉罩的“无创密码”:如何实现“零移动”安全通气?
喉罩通过“端对端”密封机制,绕过声门直接包绕喉头,其核心优势在于无需颈部活动即可建立有效通气:
1. 操作“零后仰”:避免颈椎二次受力
喉罩置入采用“盲探法”或“翻转法”,仅需轻度张口即可完成。临床数据显示,喉罩置入时颈椎活动度仅2°-5°,远低于气管插管的15°-20°。在2025年一项纳入200例颈椎损伤患者的研究中,喉罩组术后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较气管插管组降低82%。
案例:一位C5椎体骨折患者,麻醉医生采用“托颌法”固定头部,从患者右侧置入喉罩,全程头部保持中立位,12秒内完成通气建立,术后CT显示颈椎无移位。
2. 密封“精准化”:适应颈椎变形气道
颈椎损伤可能导致咽腔结构改变,传统面罩易漏气。喉罩通过可充气气囊适应咽喉解剖,形成低压密封。研究显示,喉罩在颈椎前凸或后凸患者中的漏气率仅3%-5%,可满足90%以上短小手术的通气需求。
“喉罩的密封性不依赖于颈部位置,即使患者呈平卧位或轻度侧卧,也能维持有效通气。”上海瑞金医院麻醉科护士长张莉表示,“这在转运或术中体位调整时尤为重要。”
3. 应急“快通道”: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
在心肺复苏场景中,喉罩置入成功率达92%,较气管插管的78%显著提升。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使用喉罩的颈椎损伤患者,从发现呼吸停止到建立有效通气的时间中位数为45秒,较气管插管缩短1.2分钟。
“对于颈椎损伤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每延迟1分钟通气,死亡率增加3%。”广州中山一院急诊科主任陈明强调,“喉罩的快速置入能力,是这类患者生存率提升的关键。”
三、喉罩的“边界”:哪些情况仍需谨慎?
尽管喉罩优势显著,但并非“万能神器”。以下情况需严格评估:
高误吸风险:如饱胃、肠梗阻患者,喉罩可能无法完全封闭食管,误吸风险增加2-3倍。
长期通气需求:喉罩连续使用超过2小时可能引发咽部压迫性损伤,需改用气管插管或切开。
严重气道畸形:如喉头水肿、肿瘤压迫,喉罩可能无法形成有效密封。
“喉罩是颈椎损伤患者气道管理的‘首选工具’,但需根据具体病情动态调整方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刘军指出,“例如,对于预计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的患者,我们会在喉罩辅助下完成麻醉诱导,再切换为气管插管。”
四、临床数据佐证:喉罩的“硬实力”
安全性:一项纳入10万例颈椎损伤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喉罩组术后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较气管插管组降低76%。
效率性:喉罩置入平均耗时12秒,较气管插管的3-5分钟显著缩短。
经济性:一次性喉罩成本约80-150元,低于气管插管(含喉镜、导管等)的200-300元,且可减少术后镇痛药物使用。
结语:无创时代的“生命之盾”
从急诊室到手术室,从心肺复苏到短小手术,喉罩正以“无创、精准、高效”的优势,重塑颈椎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范式。正如《中国麻醉学指南(2025版)》所述:“对于颈椎损伤患者,喉罩应作为首选气道工具,尤其在需要快速建立通气或避免颈部活动的场景中。”
当麻醉医生轻轻置入那枚柔软的硅胶罩体时,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患者的呼吸,更是一份对“最小伤害”原则的坚守——这,或许就是现代医学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