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188-5252-6767

产品中心

PRODUCT

全国服务热线

188-5252-6767

胸穿包检查全流程注意事项: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护理的安心指南

发布时间:2025-11-12


胸腔穿刺(胸穿)是诊断与治疗胸腔积液、气胸等胸膜疾病的关键操作,而胸穿包作为集成了无菌器械、防护用品和操作辅助工具的“医疗百宝箱”,其规范使用直接关系到检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本文将从检查前、中、后三个阶段,详细梳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注意事项,助您轻松应对这一医疗场景。

 

一、检查前:充分准备,消除焦虑

患者篇:身心同步调适

术前沟通:主动向医生了解检查目的(如诊断性穿刺或治疗性引流)、操作流程及可能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时明确疑问点。例如,一位因反复胸痛就诊的患者,通过术前沟通了解到胸穿可明确积液性质(渗出液/漏出液),从而打消了对“盲目检查”的顾虑。

身体准备:

空腹要求:若需局部麻醉或术中可能涉及镇静,建议术前4-6小时禁食禁水,避免麻醉反应引发呕吐。

穿着建议:选择宽松上衣,便于暴露穿刺部位(通常为肩胛线第7-8肋间或腋中线第5-6肋间),女性患者可提前解开内衣搭扣。

心理建设:通过深呼吸、冥想或与医护人员交谈缓解紧张情绪。一位老年患者分享:“护士教我术前闭眼想象‘胸腔里的积水像气球一样被轻轻放出’,这个画面让我放松了很多。”

医护篇:器械与环境双重核查

胸穿包完整性检查:

确认包装无破损、有效期清晰,开包后核对器械清单(穿刺针、注射器、无菌洞巾、纱布、利多卡因等)。

检查穿刺针通畅性:轻推注射器芯,确保无堵塞;针尖斜面应朝向头侧,便于切割胸膜。

患者体位固定:协助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双手抱枕)或侧卧位(患侧在上),暴露穿刺点同时保持脊柱稳定,防止术中移动导致损伤。

无菌屏障建立:

佩戴无菌手套后,用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消毒皮肤,范围直径15cm

铺无菌洞巾时,确保洞巾中心对准穿刺点,边缘用无菌敷料固定,避免术中滑动。

二、检查中:精准操作,密切观察

患者篇:配合与反馈并重

呼吸控制:在医生指令下缓慢呼吸或短暂屏气(通常3-5秒),避免突然咳嗽或深吸气导致肺组织损伤。例如,一位气胸患者因术中未遵医嘱深吸气,导致针尖划破肺泡引发皮下气肿,后经调整呼吸节奏顺利完成穿刺。

疼痛反馈:若麻醉后仍感局部刺痛,及时告知医生调整进针角度或追加麻醉剂,切勿强忍。

异常信号识别: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等不适时,立即示意医护人员,可能为胸膜反应(迷走神经兴奋所致),需暂停操作并平卧休息。

医护篇:技术细节决定成败

麻醉技巧:

采用“两点法”麻醉:先在穿刺点皮下注射形成皮丘,再沿穿刺路径垂直进针至胸膜,分层注射利多卡因,减少患者痛苦。

注射后等待2-3分钟,观察局部无肿胀、患者无痛苦表情后再进针。

穿刺深度控制:

根据患者体型调整进针深度(成人通常3-4cm),肥胖者需更谨慎,避免穿透胸膜进入肺组织。

负压引流时,注射器抽吸力度不宜过大,防止肺组织被吸入针头导致损伤。

样本处理规范:

诊断性穿刺:抽取50-100ml积液分装至抗凝管(细胞学检查)和干燥管(生化、病原学检查),避免溶血或污染。

治疗性引流:首次放液量600ml,后续每次≤1000ml,防止复张性肺水肿。

三、检查后:细心护理,预防并发症

患者篇:观察与休息并重

体位管理:术后平卧或半卧位休息30分钟,避免立即起身导致头晕或穿刺点出血。

穿刺点护理:

保持敷料干燥清洁,若渗液或脱落需及时更换。

24小时内避免淋浴,可用防水敷贴保护。

症状监测:

正常反应:轻微胸痛、低热(38℃)通常持续1-2天,可对症处理。

异常信号:出现呼吸困难加重、高热、穿刺点红肿渗液等,需立即就医,可能为气胸、感染或血胸。

医护篇:随访与记录完善

术后观察:留观期间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压、呼吸频率),询问有无胸痛、咳嗽等症状变化。

标本送检:确保积液标本标注患者信息、采集时间及检查项目,避免混淆或延误。

并发症预防:

对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术后加压包扎穿刺点5-10分钟。

怀疑感染时,留取积液培养并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结语:细节铸就安全,专业守护健康

胸穿包的全流程管理,是医疗团队与患者共同参与的“安全协作”。从术前的充分沟通到术中的精准操作,再到术后的细致护理,每一个环节的规范执行都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提升疗效。当患者带着安心完成检查,当医生通过一份清晰的积液报告制定治疗方案,胸穿包便完成了它作为“生命诊断桥梁”的使命——在毫米级的操作中,守护着胸腔内的每一寸健康。

胸穿包.jpg

X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uaxingplh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