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评估与准备:

了解患者病史、病情及出血情况,判断是否适合使用三腔双囊胃管。
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取得患者配合。对于清醒患者,可进行咽喉部表面麻醉;烦躁患者需适当约束。
患者取半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鼻腔内分泌物。
设备检查与准备:
检查三腔双囊胃管是否完好,气囊是否漏气,管道是否通畅。
标记各管腔位置,准备好注射器、止血钳、弯盘、液体石蜡、纱布等必要物品。
体外测定胃囊与食管囊在充气状态下是否良好不漏气。
润滑与插管:
将三腔双囊胃管的前端及气囊表面涂以液体石蜡,以减少插管时的阻力。
从患者鼻腔缓慢插入胃管,至咽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使管道顺利送入至胃内。一般插入深度为55-65厘米,可通过回抽胃液、向胃管内注入空气听诊气过水声或置于水中无气泡逸出等方法确认管道位置。
气囊充气与固定:
胃囊充气:先向胃气囊内注入空气约150-200毫升(也有说法是200-300毫升),维持囊内压在50-60毫米汞柱(或40-60mmHg)之间。用止血钳夹住胃囊管末端,将三腔双囊胃管向外牵引,感觉有中等度弹性阻力时,表示胃囊已压于胃底部。
食管囊充气:如胃底静脉曲张压迫后仍有活动出血,可向食管气囊内注入空气约100-150毫升,维持囊内压在30-40毫米汞柱之间。用止血钳夹住食管囊管末端。
固定:将三腔双囊胃管用绷带固定于患者面部或颈部,同时用滑车牵引装置进行牵引,牵引重量约为0.5kg,以保持气囊对出血部位的压迫。
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鼻腔及口腔分泌物等情况。
定期抽吸胃内容物,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每隔4-6小时检查一次气囊的完整性和压力情况,确保气囊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每隔12小时应将气囊放空10-20分钟,以防止食管和胃黏膜受压过久而发生糜烂、坏死。放空前需口服石蜡油使管壁润滑。
拔管:
当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先放出食管气囊内的气体,再观察24小时。如确无出血,再放出胃气囊内的气体。
拔管前,先抽尽气囊内气体,嘱患者口服石蜡油后,再缓慢拔出三腔双囊胃管。
拔管后,给予患者必要的补液和营养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