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可分为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及操作相关风险三类,具体如下:

一、局部反应
疼痛
原因:穿刺针刺入骨髓腔时,可能刺激骨膜或神经,引发短暂性钝痛。
表现:术后穿刺部位疼痛通常持续1-2天,程度因人而异,儿童或敏感人群可能更明显。
处理:局部麻醉可减轻不适,术后可通过热敷或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
出血或血肿
原因:穿刺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或术后压迫不足导致血液积聚于皮下。
表现:
轻度出血:穿刺点渗血或皮下淤青,通常可自行停止。
严重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出现血流不止,甚至需药物干预或进一步止血措施。
处理:术后需按压穿刺点10-15分钟(凝血异常者延长至30分钟以上),小血肿可自行吸收,较大血肿需穿刺抽吸或冷敷处理。
感染
原因:无菌操作不规范或术后护理不当(如穿刺部位沾水)可能导致细菌入侵。
表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发热,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或骨髓炎。
处理:严格消毒穿刺部位及器械,免疫功能低下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感染症状需及时抗感染治疗。
二、全身反应
晕厥
原因:紧张或疼痛刺激可能引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头晕、冷汗、面色苍白,甚至短暂意识丧失。
处理:检查前充分沟通以减少心理应激,发生晕厥后立即平卧并监测生命体征。
供血不足相关症状
原因:极少数情况下,若抽取骨髓量过大,可能短暂影响造血功能。
表现:面色苍白、心悸、乏力等。
处理:医生会严格控制抽取量,术后建议进食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促进恢复。
三、操作相关风险
穿刺失败
原因:骨质硬化、定位不准或操作不当导致无法获取骨髓样本。
表现:抽取内容为附近组织血管内的血液,或骨髓液被血液稀释,影响检查结果。
处理:需重新选择穿刺点或更换穿刺针,术前充分评估骨骼情况可提高成功率。
损伤周围组织
原因:穿刺针可能损伤神经、血管、骨骼或心脏(胸骨穿刺时)。
表现:
神经损伤:局部皮肤感觉异常、麻木或肌肉无力。
胸骨损伤:用力过猛可能穿透胸骨板,损伤心脏或大血管。
骨折:极罕见,多发生于骨密度较低的患者(如骨质疏松症)。
处理:规范操作可降低风险,胸骨穿刺时需控制进针深度(小儿0.2-0.6cm,成人约1cm),避免用力过猛。
空气栓塞(极罕见)
原因:穿刺过程中空气进入血管。
表现:可能导致严重心血管问题。
处理:操作中需避免空气进入,一旦发生需紧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