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固定夹碍事,摘了更方便”
真实案例:
65岁的张大爷因心衰使用多巴胺泵,家属觉得固定夹硌得皮肤发红,擅自取下。结果导管因翻身牵拉脱落,药物外渗导致局部皮肤坏死,住院时间延长2周。
科学解析:
固定夹是输注泵的“安全锁”,它能防止导管因患者活动或外力牵拉而移位。正确做法:
选择柔软透气的医用胶布,在固定夹下方加贴一层,减少皮肤摩擦;
定期检查固定部位,若出现红肿或过敏,及时更换固定方式(如使用网套式固定器);
避免在固定夹上方捆绑衣物或被褥,防止压迫。
误区二:“流速慢就调快,省时又省心”
真实案例:
孕妇李女士因宫缩乏力使用缩宫素泵,家属见流速仅8ml/h,擅自将参数调至15ml/h。半小时后,李女士出现强直性宫缩,胎儿宫内窘迫,紧急剖宫产才化险为夷。
科学解析:
输注泵的流速是医生根据患者体重、病情、药物特性精准计算的,擅自调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血管活性药物(如硝酸甘油)流速过快→血压骤降→休克;
化疗药物流速过快→骨髓抑制加重→感染风险飙升;
镇痛药物流速过快→呼吸抑制→窒息。
正确做法:
若怀疑流速异常,先检查管路是否扭曲、针头是否堵塞;
立即呼叫护士,由专业人员核对参数;
切勿自行触碰泵体上的流速调节键。
误区三:“报警声太吵,直接关掉”
真实案例:
糖尿病患者王奶奶使用胰岛素泵,夜间因“低电量报警”被吵醒,气得直接拔掉电源。次日清晨,她因血糖高达28mmol/L昏迷,被送进ICU。
科学解析:
输注泵的报警声是“生命警报”,每种声音都对应特定风险:
持续蜂鸣:管路阻塞、空气进入、药液输完;
间歇鸣叫:低电量、泵体故障、患者自控按键误触;
尖锐长鸣:针头移位、药物外渗、系统崩溃。
正确做法:
保持冷静,先查看泵体屏幕显示的报警代码;
简单问题(如低电量)可按说明书操作(如更换电池);
复杂问题(如管路阻塞)立即停止使用,联系医护人员;
切勿关闭报警功能,否则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误区四:“便携泵带回家,自己换药更省钱”
真实案例:
肠癌患者陈先生出院后使用便携式化疗泵,为节省护理费,让家属按视频教程换药。结果因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导管相关感染,发热39.5℃,再次住院。
科学解析:
便携式输注泵虽方便,但换药、冲管、固定等操作需严格无菌,非专业人员操作风险极高:
皮肤消毒不彻底→细菌侵入血液→败血症;
药液配制错误→药物浓度偏差→疗效打折或中毒;
泵体清洁不当→内部机械故障→流速失控。
正确做法:
定期到医院或社区护理站,由护士完成换药;
若需在家操作,务必接受专业培训并考核通过;
每次操作前洗手、戴口罩,使用一次性无菌耗材。
科学护理四步法:让输注泵更安全
每日三查:
查管路:是否扭曲、打折、脱落;
查穿刺点:是否红肿、渗液、过敏;
查泵体:是否清洁、电量充足、报警正常。
活动有度:
避免剧烈运动(如提重物、拉伸手臂);
睡觉时用枕头垫高输注侧肢体,减少压迫;
使用延长管,增加活动范围。
饮食禁忌:
输注高渗溶液(如肠外营养)时,避免侧卧压迫输液侧;
输注化疗药物时,多喝水促进代谢,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心理支持:
儿童患者:用卡通贴纸装饰泵体,减少恐惧;
老年患者:用大字标签标注操作步骤,避免误触;
焦虑患者:播放轻音乐或提供解压玩具,缓解紧张情绪。
结语:科技赋能医疗,安全始于细节
输注泵的每一次精准滴注,都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每一个报警提示,都是科技对健康的守护。从医院到家庭,从重症监护到慢性病管理,它用毫米级的精度、24小时的坚守,诠释着“精准医疗”的真谛。但再先进的设备,也离不开人的规范使用——避开误区,科学护理,才能让这份守护更温暖、更长久。下一次,当您或家人与输注泵相伴时,请记住:安全无小事,细节定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