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188-5252-6767

产品中心

PRODUCT

全国服务热线

188-5252-6767

三腔二囊管是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紧急止血工具,通过气囊压迫曲张静脉达到止血目的,但操作复杂且并发症风险高

发布时间:2025-11-22

以下是使用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涵盖操作前准备、操作中技巧及操作后护理:

三腔双囊胃管2.png

一、操作前准备:确保患者安全与设备适用性

严格评估禁忌症

核心禁忌:严重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食管/胃切除术后、鼻腔狭窄、频繁呕吐或反流、意识障碍且无法配合者禁用。

风险预警:若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强行使用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窒息、黏膜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沟通与知情同意

解释目的: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操作必要性、过程及可能风险(如窒息、黏膜损伤),签署知情同意书。

心理安抚:对紧张患者可提前使用镇静剂(如咪达唑仑),减少挣扎导致的出血加重。

设备与药品准备

三腔二囊管检查:确认气囊无漏气、管腔通畅,标记插入深度(通常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的距离,约45-55cm)。

辅助物品:准备石蜡油、50ml注射器(用于气囊充气)、血压计、吸引器、胃管固定装置、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等。

急救药品:备好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升压药,以及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药(用于咽喉部喷雾麻醉)。

二、操作中技巧:规范流程,减少并发症

体位与麻醉

体位: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麻醉:咽喉部喷雾2%利多卡因,减少插管刺激引发的呕吐或呛咳。

插管与定位

润滑管腔:管身涂抹石蜡油,减少对鼻腔和食道的摩擦。

插入深度:经鼻腔插入至标记处(约45-55cm),确认胃管在胃内(可通过回抽胃液或注入空气听气过水声验证)。

气囊充气顺序:

先充胃气囊:注入空气150-200ml(压力约40-50mmHg),用血管钳夹闭胃管开口,向外牵拉至感觉有阻力(提示胃气囊已压迫胃底)。

再充食管气囊:注入空气100-120ml(压力约30-40mmHg),固定三腔管,防止移位。

压力监测与调整

气囊压力管理:使用专用压力计定期监测气囊压力,避免压力过高导致黏膜缺血坏死(胃气囊压力≤50mmHg,食管气囊压力≤40mmHg)。

间歇性放气:每12-24小时放松食管气囊15-30分钟,每24小时放松胃气囊1次,每次放松后观察出血情况,若出血未停止需重新充气。

三、操作后护理: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

固定与体位

双重固定:用胶布将三腔管固定于鼻翼及脸颊部,防止脱出;另一端用绷带连接沙袋(0.5-1kg)牵引,保持牵引力恒定。

体位调整: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床尾抬高10-15cm,减少胃内容物反流。

病情监测

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有无窒息征象(如突然呼吸困难、发绀)。

出血观察:记录胃管引流液颜色、量及性质,若引流液由暗红色转为鲜红色或量增加,提示出血未控制,需调整气囊压力或联系医生。

黏膜损伤: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吞咽困难、发热等,警惕食管或胃黏膜坏死穿孔。

口腔与鼻腔护理

口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清洁口腔,预防口腔感染。

鼻腔护理:定期涂抹润滑剂(如红霉素软膏),缓解鼻腔压迫不适,防止鼻黏膜溃疡。

饮食与营养

禁食禁水:置管期间严格禁食禁水,防止误吸或加重出血。

营养支持:若出血停止且气囊放松后无再出血,可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再逐渐增加至半流质、软食。

四、特殊情况处理:及时应对,降低风险

气囊破裂或漏气

表现:气囊压力突然下降,引流液增多或颜色变鲜红。

处理:立即放松牵引,抽出气囊内气体,重新充气或更换三腔管。

误吸或窒息

表现:患者突然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剧烈。

处理:立即放松气囊,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吸引器吸出口腔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黏膜坏死或穿孔

表现:胸痛、吞咽困难、发热、皮下气肿(提示食管穿孔)。

处理:立即停止压迫,行胃镜检查明确损伤程度,必要时手术治疗。

五、拔管指征与操作:规范拔管,预防再出血

拔管指征

出血停止24-48小时后,先放松食管气囊,观察12小时无再出血,再放松胃气囊并拔管。

若放松气囊后再次出血,需重新充气压迫或考虑其他治疗(如内镜下止血、TIPS)。

拔管操作

气囊放气:先抽空食管气囊,再抽空胃气囊,避免气囊内残留气体导致黏膜损伤。

缓慢拔管:拔管时指导患者深呼吸,边拔边用石蜡油润滑管腔,减少摩擦。

拔管后观察:继续禁食24小时,观察有无出血复发,若无异常可逐步恢复饮食。



X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uaxingplh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