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188-5252-6767

产品中心

PRODUCT

全国服务热线

188-5252-6767

鼻饲管:适用人群、操作与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25-07-18


在临床护理中,鼻饲管常被喻为“生命通道”,它为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搭建起一条获取营养与药物的桥梁。从昏迷的老人到早产婴儿,从术后康复者到吞咽障碍患者,这条细长的管道承载着生命的希望。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与权威指南,系统解析鼻饲管的适用人群、操作规范及护理要点。


一、适用人群:精准识别,科学干预

鼻饲管的适用范围广泛,但需严格遵循医学指征,避免滥用。根据《中国临床营养护理指南》及北京协和医院等三甲医院的实践,以下人群需优先考虑鼻饲支持:


意识障碍者

如脑卒中、颅脑外伤导致的昏迷患者,因无法自主吞咽,鼻饲可避免误吸风险,同时提供肠内营养支持。例如,一位因脑出血昏迷3周的患者,通过鼻饲管每日摄入1500kcal的匀浆膳,成功维持体重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吞咽功能障碍者

包括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肌肉疾病患者,以及头颈部肿瘤术后患者。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张昊主任医师指出:“此类患者需通过鼻饲管绕过口腔-食管阶段,直接输送营养至胃部,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拒绝进食的特殊群体

如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或晚期肿瘤厌食者,鼻饲可强制补充营养。2023年《精神医学杂志》案例显示,一位拒绝进食的抑郁症患者通过鼻饲管接受要素膳治疗,2周内血清白蛋白从28g/L升至35g/L。

早产儿与危重婴幼儿

对于胎龄<34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鼻饲管可实现微量喂养,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数据显示,规范鼻饲可使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提高40%。

禁忌证警示:鼻腔肿瘤、食管狭窄、严重食管静脉曲张及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期患者禁用鼻饲,强行置管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


二、操作规范:从置管到固定的标准化流程

鼻饲管置管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核心步骤如下:


体位选择

患者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无法坐起者取右侧卧位。此体位可减少误吸风险,尤其适用于昏迷患者。

精准测量与标记

采用“鼻尖-耳垂-剑突”三段测量法:

鼻尖至耳垂距离(约15cm)

耳垂至剑突距离(约40-50cm)

总长度通常为45-55cm,成人推荐深度达55cm以确保胃管末端位于胃窦部。

润滑与置管技巧

使用液状石蜡润滑胃管前端,沿鼻孔缓慢插入。当胃管到达咽喉部(约14-16cm)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或喂少量温水,利用食管蠕动波协助推进。2025年最新研究证实,配合吞咽动作可使置管成功率提升至92%。

置管成功验证

采用“三步确认法”:

回抽胃液(pH<5.5)

听诊气过水声(胃区)

气泡试验(胃管末端浸水无气泡)

三者均阳性方可确认胃管在位。

固定与防护

使用“高举平台法”固定胃管:将3M胶布剪成“Y”形,绕管2周后粘贴于鼻翼及面颊部,避免直接压迫鼻黏膜。每日更换固定胶布,防止皮肤损伤。

三、护理要点:细节决定安全

鼻饲管的长期维护需关注以下关键环节:


鼻饲液管理

温度控制:38-40℃(接近体温),过热易烫伤胃黏膜,过冷引发腹泻。

速度与量:首次鼻饲从50ml开始,逐渐增加至200ml/次,间隔≥2小时。使用营养泵时,速度控制在50-100ml/h。

营养配方: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糖尿病患者选用低糖匀浆膳,肾功能不全者限制蛋白质摄入。

并发症预防

误吸:鼻饲后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每日评估吞咽功能,及时调整喂养方式。

腹泻:控制鼻饲液渗透压(250-350mOsm/L),避免高渗溶液刺激肠黏膜。

管路堵塞:每4小时用20ml温水冲洗管道,药物需研碎后溶解注入。

口腔与鼻腔护理

每日2次口腔护理:使用0.12%氯己定溶液擦拭,预防真菌感染。

鼻腔护理:每日滴入生理盐水2-3滴,保持黏膜湿润,防止出血。

四、人文关怀:超越技术的温度

鼻饲管不仅是一项医疗操作,更需体现对患者尊严的维护。护理人员应:


操作前充分沟通,解释必要性及可能的不适感;

置管时用棉垫保护耳部,避免长时间压迫;

定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对长期依赖鼻饲者开展心理疏导。

结语

鼻饲管是现代医学中“小管道大作用”的典型代表。从精准置管到科学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质量。随着2025年《肠内营养护理专家共识》的更新,鼻饲管理正朝着个体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唯有将技术规范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真正让这条“生命通道”成为患者康复的希望之路。


鼻饲管螺旋 C.jpg

X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uaxingplh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