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集采时代的生存必修课,但非终极答案
集采的本质是医保基金的“效率革命”。通过“以量换价”的规则,国家用80%的采购量承诺,换取企业主动压缩流通环节利润,最终让患者用上“白菜价”的高值耗材。2021年国家集采后,冠脉支架使用量增长132%,患者自付比例下降89%;2024年人工关节续约集采中,国产品牌报量份额较首次集采提升超19%,印证了“降价换市场”的底层逻辑。
然而,降价并非万能解药。某人工关节企业曾以“负毛利”中标集采,试图通过规模效应覆盖成本,最终因产能利用率不足、固定成本摊销过高陷入亏损;某IVD企业因过度依赖集采试剂,在省级联盟采购中因报价失误直接出局,市场份额被头部企业瓜分。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降价是入场券,但非通行证。企业若仅靠“价格战”生存,终将在集采的“无限续杯”中耗尽利润空间。
创新:穿越集采周期的“价值锚点”
当降价成为行业标配,创新便成为企业突围的“差异化武器”。从材料科学到数字化技术,从临床需求到支付创新,创新正在重构医疗耗材的价值链条:
技术突破:从“国产替代”到“全球领跑”
在集采倒逼下,国产耗材加速技术迭代。蓝帆医疗通过并购全球第四大心脏支架企业柏盛国际,获得800万条支架的全球销售网络,并基于冠脉支架技术拓展药物球囊、心脏瓣膜等创新产品;乐普医疗在集采后加大研发投入,其可降解支架、脉冲消融设备等高端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研发费用率从2018年的15.3%提升至2024年的29.4%。这些案例证明:集采不是创新的“紧箍咒”,而是技术升级的“催化剂”。
支付创新:从“单次付费”到“长期价值”
高值耗材的可及性依赖支付体系重构。某人工耳蜗企业为贫困儿童免费提供植入体,仅收取手术及耗材成本,并联合基金会全额资助手术费;美敦力与平安健康合作,将脑起搏器纳入“惠民保”保障范围,通过“患者分期支付+商保兜底”模式,让单价百万元的器械走进基层医院。这些实践表明:创新支付不是慈善,而是通过“风险共担”扩大市场边界的商业智慧。
生态协同: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共生”
集采加速行业洗牌,企业开始通过生态协同构建护城河。强生医疗整合国产企业迪普医疗资源,推出腔镜产品组合;威高骨科获得日本株式会社钟化PTA球囊导管中国总代理权,填补自身产品线空白;美敦力与先健科技通过“技术授权+生产协同+市场互补”模式,实现高端市场换技术、低端市场换份额的双向共赢。这些案例揭示:在集采时代,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同行,而是如何与产业链伙伴共同创造价值。
双螺旋进化:降价与创新的“动态平衡术”
集采背景下,医疗耗材企业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降价能力”与“创新溢价”的动态平衡:
短期生存:以成本优势承接集采订单
通过精益生产、供应链优化降低制造成本,用“薄利多销”模式覆盖固定成本。例如,某骨科耗材企业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将单件成本降低40%,在集采中以“地板价”中标后,仍能保持10%的毛利率。
中期发展:以差异化产品开辟第二曲线
围绕集采产品线延伸关联领域,形成“主业+新业务”的组合拳。例如,大博医疗从骨科向微创外科、口腔领域延伸;普门科技从医用耗材切入医美赛道,通过“消费医疗”对冲集采风险。
长期突破:以全球化布局穿越周期
出海成为头部企业的“必选项”。2024年,南微医学海外收入占比达49.34%,其内镜诊疗耗材在美国通过直销模式渗透,在其他国家采取经销模式;春立医疗通过“一带一路”市场布局,在东南亚、中东地区实现突破,境外收入同比增长78%。这些企业用行动证明:集采是本土市场的“淘汰赛”,但全球化是行业的“无限游戏”。
结语:集采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态的起点
当集采从“破冰之举”演变为行业常态,医疗耗材企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范式转变。降价是生存的底线,创新是进化的上限,而生态协同则是突破天花板的钥匙。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中,唯有将“成本重构”与“价值创造”编织成“双螺旋”,企业才能在集采的浪潮中,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定义”,最终成为医疗健康生态的“规则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