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救医学领域,气管插管被誉为“生命通道”,它能在危急时刻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保障呼吸与氧供。然而,这项技术并非“万能钥匙”,其适应症与禁忌症的精准把握,直接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本文将结合临床案例与权威指南,为您揭开气管插管的“双刃剑”真相。
一、必须做:五大核心适应症
气管插管的适应症可归纳为五类核心场景,每一类都关乎呼吸功能的存续。
1.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最后防线”
当患者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或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导致呼吸衰竭时,气管插管是连接机械通气的关键桥梁。例如,一位因COPD急性加重入院的患者,血气分析显示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高达80mmHg,意识模糊,此时必须立即插管,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才能避免呼吸性酸中毒引发的多器官衰竭。
2. 意识障碍:保护气道的“安全锁”
全身麻醉手术、脑出血、药物中毒或严重创伤导致的昏迷患者,因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极易发生误吸(如呕吐物、血液进入肺部)。气管插管可封闭气道,防止异物吸入,同时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2025年某三甲医院曾接诊一名因车祸昏迷的患者,插管后通过吸引管清除气道内血块,避免了窒息风险。
3. 上呼吸道梗阻:解除阻塞的“紧急通道”
喉部肿瘤、异物卡喉或严重颌面颈部损伤可能导致气道完全或部分阻塞。此时,气管插管是快速解除梗阻的唯一手段。例如,一名儿童因误吞花生米导致气道梗阻,急救人员通过喉镜引导插管,仅用30秒便恢复通气,挽救了生命。
4. 心肺复苏:循环支持的“黄金搭档”
在心脏骤停的抢救中,气管插管与胸外按压、电除颤构成“生命三角”。插管可确保每次人工呼吸的气体有效进入肺部,提高复苏成功率。研究显示,规范插管可使心肺复苏成功率提升20%以上。
5. 特殊手术:全麻下的“呼吸保障”
头颈部手术、心脏瓣膜置换等需全麻的手术,因患者自主呼吸被抑制,必须通过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维持呼吸功能。此外,术中若出现大出血或气道痉挛,插管还能为紧急处理提供通道。
二、不能做:六大绝对禁忌症
气管插管的禁忌症分为“绝对禁忌”与“相对禁忌”,前者意味着插管可能直接危及生命。
1. 喉头水肿:气道狭窄的“致命陷阱”
急性喉炎、喉头黏膜下血肿或过敏导致的喉头水肿,会使气道直径缩小至仅剩几毫米。此时插管可能像“用筷子捅气球”,进一步加重水肿,甚至引发完全性气道阻塞。2025年某医院曾接诊一名因过敏导致喉头水肿的患者,强行插管后气道完全闭塞,最终通过气管切开术才挽回生命。
2. 咽喉部脓肿:感染扩散的“定时炸弹”
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等病变,插管时器械可能刺破脓肿,导致脓液流入气道,引发窒息或重症肺炎。此类患者应优先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或气管切开。
3. 主动脉瘤:血管破裂的“高危操作”
主动脉瘤(尤其是胸主动脉瘤)患者,插管时的颈部牵拉或声门刺激可能引发瘤体破裂,导致大出血死亡。2023年某案例中,一名主动脉瘤患者因误判禁忌症强行插管,术中瘤体破裂,抢救无效死亡。
4. 严重凝血障碍:出血不止的“无底洞”
血友病、肝硬化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的患者,插管可能导致口腔、咽喉部持续出血,甚至形成血肿压迫气道。此类患者需先纠正凝血功能,或选择无创通气支持。
5. 颈椎骨折:脊髓损伤的“隐形杀手”
颈椎骨折或脱位患者,插管时的颈部后仰动作可能加重脊髓损伤,导致瘫痪。此类患者应采用“清醒插管”技术,即在患者保持自主呼吸的状态下,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
6. 面部严重损伤:操作空间受限的“技术难题”
烧伤、创伤或畸形导致的面部结构破坏,可能使喉镜无法暴露声门,增加插管失败风险。此时需依赖喉罩、光棒或手术气道等替代方案。
三、相对禁忌:权衡利弊的“灰色地带”
除绝对禁忌症外,部分情况需医生综合评估风险与收益后决策:
呼吸道不全梗阻:如COPD患者气道狭窄,插管可能加重痉挛,但若呼吸衰竭严重,仍需插管并配合支气管扩张剂。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老年患者或心衰晚期者,插管可能诱发心律失常,但若不插管,死亡风险更高,需在严密监护下操作。
儿童与孕妇:儿童气道娇嫩,优先尝试无创通气;孕妇插管需考虑子宫压迫气道的风险,必要时采用侧卧位插管。
四、科学决策:从“经验医学”到“精准医疗”气管插管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判断,正从依赖医生经验转向基于证据的精准决策。例如,通过超声评估喉头水肿程度、利用CT三维重建气道结构、监测凝血功能指标等,均可为插管提供更安全的依据。
结语
气管插管是急救医学中的“双刃剑”——用得好,它是挽救生命的“黄金通道”;用得错,它可能成为加速死亡的“致命推手”。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护人员,都需深刻理解其适应症与禁忌症,在危急时刻做出最科学的抉择。毕竟,在生命面前,没有“试一试”的余地,只有“必须做”与“不能做”的精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