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术(简称“骨穿”)是血液科诊断血液疾病的核心技术,通过抽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病理学及基因检测,为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诊断提供关键依据。然而,许多患者因对操作流程和术后护理缺乏了解而感到焦虑。本文将结合临床规范与患者需求,系统梳理骨穿全流程的注意事项,助您从容应对。
一、术前准备:细节决定成败
1. 心理建设与知情同意
骨穿前,医生会详细解释操作目的、步骤及潜在风险(如出血、感染),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建议家属陪同,通过倾听医护人员讲解、观看科普视频缓解紧张情绪。例如,儿童患者可通过玩具分散注意力,老年人则需重点沟通操作安全性。
2. 身体评估与禁忌排查
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低于50×10⁹/L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需提前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
感染筛查:穿刺部位存在皮肤破损或感染时,需暂缓操作。
药物调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者,需停药3-5天(或改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
3. 操作环境与物品准备
无菌环境:操作室需紫外线消毒30分钟,温度维持在22-25℃。
骨穿包核心物品:
穿刺针(成人常用16G,儿童用18G)
20ml干燥注射器(避免肝素化,防止溶血)
载玻片(5-6张,用于涂片)
利多卡因(2%浓度,需做皮试)
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二、术中操作:规范与技巧并重
1. 体位与定位
髂前上棘穿刺:患者仰卧位,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处。
髂后上棘穿刺:患者侧卧或俯卧位,穿刺点位于髂嵴最高点下方2cm。
胸骨穿刺:仅用于骨髓增生极度活跃者,患者仰卧位,胸骨中线第2-3肋间。
2. 麻醉与穿刺技巧
分层麻醉:先注射皮丘,再逐层浸润至骨膜,进针深度约1.5cm(髂骨)。
穿刺手法:
垂直进针(髂骨),旋转推进至阻力消失(提示进入骨髓腔)。
胸骨穿刺需与骨面呈30°角,避免穿透骨板。
抽髓要点:拔出针芯后,用20ml注射器缓慢抽吸0.1-0.2ml骨髓液(涂片用),若需培养则抽取2-3ml。
3. 特殊人群处理
儿童:选择18G细针,进针深度0.8-1.0cm,操作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
老年人:骨质疏松者需减少旋转力度,术后加压包扎时间延长至15分钟。
肥胖患者:穿刺针固定器调整至2.0cm,避免穿透骨皮质。
三、术后护理:细节决定恢复质量
1. 穿刺部位护理
压迫止血:拔针后立即用无菌纱布按压5-10分钟,肥胖者延长至15分钟。
敷料管理:
24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避免沾水。
48小时后若无渗血,可移除敷料,每日用碘伏消毒1次至结痂。
异常处理:
红肿热痛:提示感染,需立即就医。
皮下淤血面积扩大:可能为凝血障碍,需复查凝血功能。
2. 活动与饮食指导
活动限制:
术后24小时内避免弯腰、下蹲等腰部用力动作。
1周内禁止跑步、跳跃,提重物不超过3kg。
饮食建议:
术后24小时:高蛋白流食(牛奶、鱼汤)。
术后48小时: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每日摄入60-80g优质蛋白(鱼肉、鸡胸肉)。
禁忌:辛辣、生冷食物,戒烟酒至少1周。
3. 用药与复查
预防感染:遵医嘱服用头孢克洛(0.125g/次,每日3次)或阿莫西林(0.5g/次,每日3次)。
疼痛管理:对乙酰氨基酚(0.5g/次,每日不超过4次),避免阿司匹林。
复查安排:
术后1周:血常规、凝血功能。
骨髓活检者:3-5个工作日后取病理报告。
四、风险预警: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持续发热(体温>38.5℃)
穿刺部位渗液增多或呈脓性
头痛、呕吐、四肢麻木(可能为颅内压增高或神经损伤)
皮下出血点增多或牙龈出血(提示凝血障碍)
骨穿术虽为有创操作,但严格遵循规范可显著降低风险。患者需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术前充分准备,术后精细护理,方能确保检查安全与诊断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