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内科、胸外科的临床诊疗中,胸腔穿刺术(简称“胸穿”)是诊断与治疗胸腔积液、气胸等疾病的“关键武器”。而胸穿包作为这一操作的核心工具包,其规范使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与治疗效果。本文将从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预防三个维度,为您详细解析胸穿包的“标准化使用指南”。
一、操作步骤:分步拆解,精准执行
1. 术前准备:细节决定成败
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操作目的(如诊断性抽液、减压治疗)、过程及可能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例如,一位因不明原因胸腔积液住院的患者,通过充分沟通后,对操作流程有了清晰认知,紧张情绪显著缓解。
物品准备:检查胸穿包有效期,确认配置完整(含穿刺针、引流管、注射器、无菌手套、消毒用品等)。若使用一次性胸穿包,需核对自带夹闭器的功能是否正常。
体位选择:根据病情选择坐位(反坐于靠背椅,双臂平放椅背)或半卧位(患侧上肢上举抱枕),暴露穿刺部位。例如,气胸患者多采用坐位,便于气体排出;大量胸腔积液患者则需半卧位,以扩大积液范围。
定位与消毒:结合胸部叩诊、超声或X线定位积液最深处,标记穿刺点(常用肩胛下角线第7-9肋间)。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消毒皮肤(直径15-20cm),铺无菌洞巾。
2. 穿刺操作:轻柔精准,避免损伤
局部麻醉:用2%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至胸膜,回抽无血后注射,形成“皮丘-深层”麻醉通道。麻醉需覆盖穿刺路径,减少患者疼痛。
穿刺进针: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肋骨上缘垂直缓慢刺入。当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时,表明已进入胸腔。例如,一位医生在操作时,通过超声引导实时观察针尖位置,确保精准进入胸腔。
抽液/抽气:连接注射器或引流装置,松开夹闭器开始抽吸。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后续每次不超过1000ml,避免纵隔摆动。若为脓胸,需尽量抽尽脓液。
3. 术后处理:细致观察,预防复发
拔针按压:抽液完毕后,嘱患者屏气,迅速拔出穿刺针,按压穿刺点5分钟,覆盖无菌纱布并固定。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测量血压、脉搏,观察患者呼吸、胸痛及咳嗽情况。例如,一位患者术后出现轻微胸痛,经评估为正常反应,通过吸氧缓解。
标本送检:将抽取的液体或气体送检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为诊断提供依据。
二、注意事项:规避风险,保障安全
1. 严格无菌操作,降低感染风险
操作前洗手、戴无菌手套,穿刺器械需高压灭菌。
穿刺点皮肤消毒需彻底,避免污染。例如,一位医生在消毒时,发现患者穿刺部位有轻微破损,立即更换部位并重新消毒,避免了感染发生。
术后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沾水。
2. 控制抽液速度与量,预防并发症
首次抽液量不宜过多,避免快速减压导致复张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粉红色泡沫痰)。
抽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胸膜反应,立即停止操作,平卧吸氧,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素。
3. 精准定位,避免损伤重要结构
避开血管、神经走行区(如肋间动脉),选择肋间隙上缘进针。
超声引导可提高定位准确性,尤其适用于包裹性积液或肥胖患者。例如,一位肥胖患者因胸腔积液需穿刺,通过超声引导成功避开血管,避免了出血并发症。
三、并发症预防:未雨绸缪,化解危机
1. 气胸:少量可吸收,中大量需引流
原因:穿刺针损伤脏层胸膜或引流管漏气。
预防:准确定位,控制穿刺深度;引流管连接紧密,避免脱落。
处理:少量气胸可自行吸收;中大量气胸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2. 出血:轻柔操作,及时止血
原因:损伤肋间血管或肺组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风险更高。
预防:术前评估凝血功能,避开血管走行区;操作轻柔,避免暴力穿刺。
处理:轻度渗血可局部压迫止血;严重出血需输血或外科干预。
3. 感染:严格无菌,早期干预
原因:操作污染或患者免疫力低下。
预防: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加强观察。
处理:发热、胸痛伴脓性引流液时,留取标本培养,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
结语:规范操作,守护生命呼吸
胸穿包的操作看似简单,实则需“精准、细致、严谨”。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护理,每一步都关乎患者的安全与康复。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患者也需积极配合,共同筑起胸腔健康的坚固防线。未来,随着超声引导、智能穿刺针等技术的普及,胸穿操作将更加安全高效,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