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组件与功能解析
骨髓穿刺活检套件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关键工具,其核心组件包括:
穿刺针
抽吸式:针芯为空心设计,通过负压抽取骨髓液,适用于细胞学检测(如白血病分型)。
活检式:针芯带凹槽,通过旋转切割获取骨髓组织条,用于病理结构分析(如骨髓瘤、纤维化诊断)。
小儿式:直径更细(0.9-1.8mm),降低儿童患者创伤风险。
辅助工具
取样管:储存骨髓液或组织样本,需立即涂片或固定。
注射器:10-20mL干燥注射器,避免溶血影响检测结果。
载玻片:用于骨髓液推片,需快速干燥固定。
消毒与麻醉用品:碘伏棉球、2%利多卡因,确保无菌操作并减轻患者疼痛。
防护与固定材料
无菌手套、洞巾、纱布、胶带:构建无菌操作环境,防止交叉感染。
试管(带塞):盛放95%乙醇或10%甲醛固定液,保存组织样本。
二、标准化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确认无凝血功能障碍、传染病或穿刺部位感染;签署知情同意书。
体位选择:
髂前上棘穿刺:仰卧位,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
髂后上棘穿刺:侧卧位,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
胸骨穿刺:仰卧位,针体与胸骨成30°-40°角(仅限成人)。
消毒与麻醉: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3遍(范围15cm);局部浸润麻醉至骨膜。
2. 穿刺操作
固定穿刺针:调节固定器长度(髂骨1.5cm,胸骨1cm),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
垂直进针:右手持针旋转刺入骨质,阻力消失后表明进入骨髓腔。
样本采集:
抽吸式:拔出针芯,接注射器抽取0.1-0.2mL骨髓液,立即涂片。
活检式:不退针芯,直接旋转切割获取组织条,置入固定液。
3. 术后处理
止血与固定:插入针芯,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1-2分钟,胶布固定。
样本送检:骨髓液推片需快速干燥,组织样本需标注患者信息及固定时间。
医疗废物处置:穿刺针等锐器放入专用容器,其他废弃物按感染性垃圾处理。
三、关键注意事项与风险防控
1. 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包需在有效期内且气密性良好,打开后避免触碰内层。
操作全程戴无菌手套,铺洞巾暴露穿刺点,防止污染。
2. 穿刺技巧与禁忌
避免用力过猛:胸骨穿刺时角度过大可能导致气胸或心脏损伤。
防止针折断:穿刺针进入骨质后不可摆动过大,遇阻力应停止进针。
禁忌症:血友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或皮肤病患者禁用。
3. 并发症监测与处理
出血:术后按压穿刺点1-2分钟,观察有无持续渗血。
感染:保持穿刺口干燥,3日内避免沾水;出现红肿、发热及时就医。
干抽:多次抽取无骨髓液时,需改用活检式或更换穿刺部位。
4. 患者沟通与心理支持
术前解释操作目的及可能的轻微疼痛,缓解焦虑情绪。
术中观察患者面色、脉搏,若出现休克症状(如大汗、脉速)立即停止操作并处理。
四、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案例1:白血病诊断
操作:采用抽吸式穿刺针,抽取骨髓液涂片后送细胞学检测。
结果:发现幼稚细胞比例异常,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要点:骨髓液抽取量需精准(0.1-0.2mL),过多易稀释影响结果。
案例2:骨髓瘤活检
操作:使用活检式穿刺针获取组织条,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结果:镜下见浆细胞异常增生,确诊多发性骨髓瘤。
要点:活检针需旋转切割,确保获取完整组织结构。
五、产品选择与质量控制
规格匹配:根据患者年龄(成人/儿童)和检测需求(细胞学/病理学)选择穿刺针类型。
灭菌验证:产品需经环氧乙烷灭菌,包装标注灭菌日期及有效期。
单次使用:严禁重复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规范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