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星喉罩气道导管作为一次性使用的医疗设备,凭借其便捷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广泛应用于全麻手术、急救复苏及短时呼吸支持场景。其核心优势在于减少气管插管并发症、操作简便且对心血管刺激小,但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与操作规范。以下从术前准备、置入步骤、术中管理及术后处理四方面,系统阐述其科学使用方法。
一、术前准备:严谨核查,确保安全
设备完整性检查
确认喉罩包装无破损、漏气,内部导管无异物附着。根据患者体重选择型号(如成人常用3-5号,儿童按“10cm+0.3×年龄”公式计算深度)。
测试气囊充气功能:用注射器向气囊注入空气至标称压力(通常10-30ml),观察气囊是否均匀膨胀且无泄漏。
患者评估与体位调整
排除禁忌症:饱胃、反流风险高、咽喉部肿瘤或血肿、气管受压或软化患者禁用。
体位准备:患者取仰卧位,头颈部轻度后仰(约25°),以扩大口咽空间。对意识障碍者,需用开口器辅助张口。
润滑与麻醉处理
润滑喉罩背面:用无菌石蜡油或水溶性润滑剂涂抹喉罩勺状套囊背面,避免润滑前端以减少咳嗽反射。
麻醉诱导:全麻患者可静脉注射异丙酚(1-2mg/kg)联合肌松药(如罗库溴铵0.6mg/kg);清醒患者需表面麻醉(如利多卡因喷雾)以抑制咽反射。
二、置入步骤:精准操作,减少创伤
盲探法置入(常规法)
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左手固定患者头部,右手持喉罩以“握笔式”握持,罩口朝向下颌。
沿舌正中线贴咽后壁缓慢推进,至硬腭与软腭交界处时,将喉罩逆时针旋转90°,使尖端向下,继续推进至遇阻力(通常深度为14-16cm)。
恢复喉罩原始位置:将喉罩顺时针旋转90°,确保气囊位于喉部上方。
逆转法置入(适用于困难气道)
喉罩口朝向硬腭置入口腔,至咽喉底部后轻巧旋转180°,使罩口转向喉头方向,再继续推进至合适位置。
气囊充气与位置确认
充气至标称压力:用注射器向气囊注入空气至压力指示器显示绿色(通常20-40cmH₂O),避免过度充气导致咽部压迫。
多维度验证位置:
听诊法: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颈前区无漏气杂音。
观察法:胸廓起伏均匀,呼吸回路有雾气产生。
纤维镜辅助:可见会厌与声门(2级标准),罩口未被会厌覆盖。
三、术中管理:动态监测,防范风险
通气参数调整
正压通气时,气道内压控制在≤25cmH₂O,避免气体入胃引发反流。
根据血氧饱和度(SpO₂)和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₂)调整潮气量(6-8ml/kg)和呼吸频率(12-16次/分)。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误吸:对饱胃患者,置入前需彻底吸引胃内容物;术中发现胸廓起伏异常或SpO₂下降,立即拔除喉罩并清理呼吸道。
喉痉挛:避免浅麻醉下操作,发生时加深麻醉(追加异丙酚)或静脉注射琥珀胆碱(1mg/kg)。
气道损伤:置入时动作轻柔,遇阻力不可强行推进;术后检查口腔黏膜有无破损。
固定与稳定性维护
用胶布或固定带将喉罩导管固定于患者面部,防止移位。
定期检查气囊压力(每30分钟一次),避免漏气导致通气不足。
四、术后处理:规范撤除,避免残留风险
喉罩拔除时机
待患者清醒、吞咽反射恢复后,先抽尽气囊内空气,再轻柔拔除。
拔除后观察口腔有无出血或分泌物,持续监测呼吸频率和SpO₂至稳定。
设备与废弃物处理
一次性喉罩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避免重复使用导致交叉感染。
呼吸回路和吸引管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
五、操作要点总结
无菌原则:全程戴无菌手套,避免触碰喉罩插入端;润滑剂需为无菌制剂。
个体化选择:根据患者解剖特点(如张口度、颈部活动度)调整置入方法。
团队协作:麻醉医师与护士需密切配合,确保通气效果与患者安全。
华星喉罩气道导管的规范使用,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不断优化操作细节。通过严格遵循上述流程,可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呼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