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包是临床中用于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的核心医疗耗材,其使用期限与更换时机直接影响患者安全与治疗效果。以下从导管类型、使用规范及并发症管理三方面,提供科学、严谨的操作依据。
一、导管类型与使用期限
临时中心静脉导管(无涤纶套)
适用场景:短期静脉治疗(如化疗、肠外营养)、急救复苏、血液透析过渡期。
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30天,部分产品说明书标注最长4周。
依据:
导管头端经精密焊接工艺处理,表面超滑涂层可降低血管损伤,但长期留置易引发血栓或感染。
2025年临床指南明确,临时导管留置时间不得超过30天,需严格遵循。
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带涤纶套)
适用场景:需长期静脉治疗(如慢性肾病血液透析、肿瘤化疗)。
使用期限:1-2年,依赖涤纶套的纤维组织包裹形成封闭屏障,减少感染风险。
注意:需定期评估导管功能及局部情况,若出现感染或功能障碍需提前更换。
二、导管更换的核心指征
时间性更换
常规更换:临时导管每7天更换敷料及固定装置,长期导管每4-6周维护一次。
产品有效期:导管包经环氧乙烷灭菌,无菌有效期为2-3年(具体以包装标识为准),过期需废弃。
临床异常指征
感染征象:
局部:穿刺点红肿、渗液、脓性分泌物,伴疼痛或发热。
全身:寒战、高热、血培养阳性,需立即拔管并送检。
机械并发症:
导管移位或脱出:外露长度变化>2cm,需行胸片确认位置。
导管破损或断裂:回抽无血、冲管阻力大,或可见导管体外段裂痕。
血栓形成:
手臂肿胀、疼痛,超声提示导管周围血栓,需抗凝治疗或拔管。
治疗需求变更
血液透析导管在单次治疗结束后需及时拔除,避免血液反流引发感染。
化疗周期结束或患者转院时,需评估导管留置必要性。
三、规范更换操作流程
物品准备
使用专用换药包(含无菌手套、纱布、棉球、透明敷料、导管固定装置)。
消毒剂选择: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溶液或碘伏,酒精脱脂(若使用碘伏)。
操作步骤
移除旧敷料:沿导管方向从下往上轻柔撕除,避免牵拉。
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范围≥10cm,消毒3遍(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
导管评估:检查导管通畅性(回抽见血)、外露长度及固定情况。
固定导管:使用思乐扣等固定装置,覆盖透明敷料并标注更换日期。
无菌原则
操作全程戴口罩、帽子,避免触碰消毒区域。
敷料卷边、污染或潮湿时需立即更换,无需等待常规周期。
四、质量管理与患者教育
记录与交接
详细记录导管类型、置入时间、外露长度及更换日期。
床边交接时演示固定方法,强调外露长度测量基准点。
患者教育
保持敷料干燥,避免提重物或剧烈活动。
自我监测:若敷料脱落、穿刺点疼痛或发热,需立即就医。
多学科协作
与感染控制科共同制定导管维护方案,定期培训护理人员。
对高风险患者(如免疫抑制、糖尿病)加强监测频率。
本指南依据《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 367-2012)及2025年最新临床证据编制,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心静脉导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