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准备
患者准备: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操作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取得其理解与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让患者取坐位、半卧位或侧卧位(背靠床沿,头向前胸部屈曲,双手抱膝紧贴腹部,脊柱尽量向后弓,呈“虾米”状),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物品准备:准备好胸穿包、无菌手套、消毒用品(如碘伏)、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标本容器、注射器(5ml、50ml等)、无菌洞巾等。检查胸穿包的包装是否完好,确保无破损、漏气或污染等情况,核对胸穿包内的物品是否齐全,包括穿刺针、引流管、注射器、无菌试管、无菌手套等,并确认所有物品均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环境准备:确保手术室或操作区域清洁、安静、无菌。
定位
根据胸部叩诊、听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如胸腔B超定位或胸部影像学报告)确定穿刺点,常选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9肋间,也可选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避开血管和神经,通常选择胸腔积液最多的部位,同时穿刺点应避开皮肤感染灶。
消毒铺巾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彻底消毒,消毒范围应大于穿刺点周围15厘米,常规消毒皮肤2 - 3遍,直径约15 - 20cm。
戴无菌手套,在穿刺部位铺上无菌洞巾,以减少外界环境对手术部位的污染。
局部麻醉
用注射器抽取适量利多卡因,在穿刺点处自皮肤至胸膜逐层浸润麻醉。先斜行进针形成皮丘,再垂直进针直至胸膜层,逐层麻醉,并注意回抽有无鲜血,以免误入血管。
穿刺抽液或抽气
使用一次性使用胸穿针进行穿刺,确保穿刺针的无菌状态。术者用中弯血管钳夹闭橡胶管,在穿刺点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穿刺点附近皮肤,右手执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进针,注意在穿刺间隙下一肋的上缘进针,以免伤及肋间神经血管。穿刺过程应缓慢,并观察患者面色、询问患者感受,一旦出现不适立即停止穿刺。
当穿刺针有突破感时表明已进入胸腔,连接注射器进行抽液或抽气。抽取积液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停止操作。抽取的积液应送检进行常规、生化、病原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抽液速度不宜过快、过多,首次抽液量不宜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宜超过1000ml,防止纵隔摆动等严重并发症;以诊断为目的者,一般为50 - 100ml。
拔针与包扎
完成穿刺和治疗后,先夹闭止血钳,再轻轻拔出穿刺针,并使用无菌敷料对穿刺点进行包扎。在拔针过程中,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稳定,避免患者感到疼痛或不适。
术后处理
穿刺结束后再次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嘱患者卧床休息,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如感染、出血、气胸等。若有异常情况,如再次气胸、出血等,应及时处理并告知医生。
胸穿包的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
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技术,医护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等防护用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操作前要确保手术室或操作区域清洁、安静、无菌,使用前检查胸穿包内物品的灭菌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穿刺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等胸膜反应,应立即停止操作,让患者平卧,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素皮下注射。
避免损伤重要结构
在穿刺过程中,应避免损伤血管、神经、肺组织、心脏等重要结构。穿刺针进入胸腔不宜过深,肋间神经及动静脉沿肋骨下缘走形,所以穿刺进针尽量靠近肋骨上缘。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使用后的胸穿包属于医疗废物,应按照医院规定的流程进行分类、封装、标记,通过专业的医疗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安全处置,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医护人员应提高环保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
由专业人员操作
胸穿包应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操作,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的胸腔穿刺技术培训,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培训应包括胸穿包的使用、无菌操作原则、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并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