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Sengstaken-Blakemore Tube)是针对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急救器械,通过胃气囊和食管气囊的充气压迫实现止血。其核心原理是通过物理压迫阻断曲张静脉血流,但操作需严格遵循规范,否则可能引发黏膜坏死、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本文结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权威机构的操作标准,系统梳理三腔双囊胃管的使用全流程。
一、器械结构与适应症
1. 器械组成
三腔双囊胃管由三腔管、胃气囊和食管气囊构成:
三腔管:包含胃管腔(用于吸引胃内容物)、胃气囊腔(充气压迫胃底)和食管气囊腔(充气压迫食管下段)。
气囊参数:胃气囊容积200-300ml,充气后直径约5-6cm;食管气囊容积100-150ml,充气后直径约3-4cm。
2.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且无法立即进行内镜或手术治疗时。
禁忌症:
严重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气囊压迫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或心衰);
凝血功能障碍(出血风险高);
食管/胃部分切除术后(解剖结构改变易导致穿孔);
妊娠期女性(气囊压迫可能影响胎儿血供)。
二、操作前准备
1. 器械检查
完整性检查:确认三腔管无破损,胃气囊和食管气囊充气后无漏气(使用血压计监测压力,胃气囊维持50-60mmHg,食管气囊维持30-40mmHg)。
刻度标记:在管腔上标记45cm(胃气囊位置)、60cm(食管气囊位置)和65cm(管端到达胃内深度)。
2. 患者准备
体位:取半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鼻腔分泌物。
镇静:对躁动患者可肌注安定5-10mg或使用利多卡因胶浆麻醉咽部。
润滑:用液体石蜡涂抹管前端及气囊表面,减少插管阻力。
三、操作流程
1. 插入胃管
路径:经鼻腔缓慢插入至咽喉部,嘱患者吞咽(可饮少量温水辅助),插入深度约60-65cm。
确认位置:
回抽胃液:若抽出无色或淡黄色浑浊液体,提示管端在胃内;
听诊法:向胃管内注入10ml空气,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
气泡试验:将胃管末端置于水中,无气泡逸出。
2. 胃气囊充气
注气量:向胃气囊注入空气150-300ml,维持压力50-60mmHg。
固定方法:用止血钳夹闭胃气囊管口,向外牵拉管体至有弹性阻力(表示胃气囊已压于胃底部),用0.5kg重物通过滑轮装置持续牵引,角度40°-60°。
3. 食管气囊充气(若仍有呕血)
注气量:向食管气囊注入空气100-150ml,维持压力30-40mmHg。
固定方法:夹闭食管气囊管口,调整牵引角度,避免压迫心脏或气管。
4. 标记与记录
标记压迫时间:在管体上记录气囊充气时间,便于定时放气。
观察指标:每2-3小时检查气囊压力,每8-12小时放气食管气囊15-30分钟,每12-24小时放气胃气囊15-30分钟(放气前口服液体石蜡15-20ml润滑黏膜)。
四、操作后护理
1. 基础护理
体位管理:保持患者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鼻腔护理:每日滴注液体石蜡2次,避免鼻腔干燥出血。
口腔护理:每日2次,预防口腔感染。
2. 并发症监测
黏膜损伤:观察患者有无胸痛、恶心等症状,放气后检查局部有无溃疡或出血。
吸入性肺炎: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使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
气囊漏气:床边备备用管体,发现漏气及时更换。
3. 营养支持
出血停止后:逐步恢复肠内营养,从清流食(如米汤)过渡到低渣饮食,避免粗糙食物划伤黏膜。
五、拔管指征与流程
1. 拔管指征
出血停止24小时以上;
胃管内抽吸液颜色由鲜红转为暗红或黄色;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压、心率正常)。
2. 拔管流程
放气:抽尽胃气囊和食管气囊内气体。
润滑:口服液体石蜡20ml,润滑管壁。
缓慢拔出:沿鼻腔缓慢拔出胃管,观察有无出血。
六、操作误区与防范
1. 常见误区
未达标记深度即充气:导致气囊未压迫目标部位,止血失败。
充气量不足或过量:充气量不足无法止血,过量可能导致黏膜坏死。
未用滑轮装置牵引:牵引力过大或角度不当,导致气囊脱出或压迫心脏/气管。
2. 防范措施
严格按刻度插入:确认管端在胃内后再充气。
使用血压计监测压力:胃气囊维持50-60mmHg,食管气囊维持30-40mmHg。
规范牵引装置:用0.5kg重物通过滑轮牵引,角度40°-60°。
七、专家建议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周中银主任医师强调:三腔双囊胃管是临时止血措施,压迫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若止血效果不佳,需立即转为内镜或手术治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蕾副主任医师指出:操作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异常,应立即抽出食管气囊气体并吸氧。
三腔双囊胃管的使用需兼顾急救效果与安全性,通过规范操作、严密监测和科学护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为患者争取进一步治疗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