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即三腔双囊管)的操作流程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以下是分步骤的详细说明:
一、术前准备
患者准备
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如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过程,取得配合。
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鼻腔内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
对咽喉部进行表面麻醉(如使用丁卡因喷雾),减少插管时的不适感。
器械检查与准备
检查三腔双囊管:确认管腔通畅,胃气囊和食管气囊无漏气(通过充气实验测试)。
标记管腔:在管腔上标记45厘米和65厘米刻度,便于插入时定位。
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巾、20ml及50ml注射器、止血钳、弯盘、液体石蜡、纱布、床边牵引装置(如砂袋、滑车牵引固定架、细带)。
二、操作步骤
润滑管腔
用液体石蜡油充分润滑三腔双囊管的前端和外壁,减少插入时对鼻腔和食管的摩擦损伤。
插入管体
经鼻腔缓慢插入三腔双囊管,至咽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协助管体顺利通过咽部。
插入深度约50-60厘米时,需确认管端已到达胃内。确认方法包括:
回抽胃液:用注射器抽吸胃管,若抽出胃内容物,说明管端在胃内。
听诊气过水声:向胃管内注入少量空气,用听诊器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
观察气泡:将胃管末端置于水中,若无气泡逸出,说明管端未误入气管。
胃气囊充气与固定
充气:用50ml注射器向胃气囊注入空气150-200ml,维持囊内压50-60毫米汞柱(或2.67-5.34kPa)。
封闭管口:用止血钳夹住胃气囊管末端,防止漏气。
牵引固定:将三腔双囊管向外缓慢牵拉,至感觉有中等度弹性阻力时(表示胃气囊已压于胃底部),用宽胶布将管固定于患者鼻孔处。
床边牵引:用绷带或绳子通过滑轮将三腔双囊管牵引固定于床架上,牵引重量约0.5kg,以维持压迫效果。
食管气囊充气(如需)
若胃气囊充气后仍有呕血,需向食管气囊注入空气100-150ml(或100-200ml),维持囊内压30-40毫米汞柱(或4.67-6kPa)。
同样用止血钳夹住食管气囊管末端,防止漏气。
标记压迫时间
记录胃气囊和食管气囊的充气时间,以便后续观察和管理。
三、术后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意识状态及鼻腔、口腔分泌物情况。
定期抽吸胃内容物,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判断出血是否停止。
气囊压力管理
每隔4-6小时放气一次,每次放气15-30分钟,以避免食管和胃黏膜因长时间受压而发生糜烂、坏死。
放气后需重新充气时,应严格掌握充气量和压力,防止压力过高导致组织损伤。
预防并发症
黏膜损伤: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粗暴插管或过度牵拉。
吸入性肺炎: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气囊破裂:定期检查气囊压力,避免过度充气或尖锐物品损伤气囊。
四、拔管指征与操作
拔管指征
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先放去食管气囊内的气体,放松牵引,继续观察24小时。
确无出血后,再将胃气囊放气,拔管前抽尽双囊内气体。
拔管操作
嘱患者口服少量液体石蜡油,润滑管道和黏膜。
缓慢、轻柔地拔出三腔双囊管,避免损伤鼻腔或食管黏膜。
五、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需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感染。
患者配合:鼓励患者深呼吸、放松,减少插管时的不适感。
应急处理: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急救措施。
定期更换:三腔双囊管一般每24-48小时更换一次,以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