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是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救工具,通过胃囊和食管囊充气压迫曲张静脉实现止血。其正确使用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涵盖术前准备、置管、气囊管理、固定牵引及后续观察等环节。
一、术前准备
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操作目的、风险及配合要点,取得同意。
物品准备:包括三腔双囊胃管、20ml及50ml注射器、止血钳、弯盘、液体石蜡、纱布、床边牵引装置(砂袋、滑车牵引固定架、细带)、胃肠减压器等。
管道检查:用50ml注射器分别向胃气囊和食管气囊充气,检查是否漏气,并测定充盈后两者的气体容量和气压。抽尽气囊内气体,用液体石蜡涂抹三腔管前端及气囊。
体位调整: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清洁鼻腔,用丁卡因喷雾器进行咽喉部喷雾,达到表面麻醉作用。
二、置管步骤
管道润滑: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三腔双囊胃管前端及气囊表面。
缓慢插入:经鼻腔缓慢插入管道,至咽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以帮助管道顺利通过。插入深度约60-65cm,以能抽吸到胃内容物或血液为初步确认位置的标志。
初步确认:用20ml注射器抽吸胃减压管,吸出胃内容物,以确定管端确已入胃。
三、气囊充气与管理
胃囊充气:用50ml注射器向胃囊注入空气150-200ml,囊内压力维持在50-60mmHg(或2.67-5.34kPa)。用止血钳夹住胃囊管,随后改用管钳,缓慢向外牵拉三腔管,遇有阻力时表示胃气囊已压向胃底贲门部。
食管囊充气:若胃囊压迫后仍有出血,用50ml注射器向食管囊注入空气100-120ml,囊内压力维持在30-40mmHg(或4-5.33kPa)。用止血钳夹住食管气囊导管,并做好标记。
压力监测:每2-3小时检查气囊内压力一次,如压力不足应及时注气增压,避免过度充气导致黏膜缺血坏死。
四、固定与牵引
管道固定:在鼻腔外端用胶布固定管道,防止移位。
牵引装置:用绷带缚住三腔管,用砂袋(0.5kg)通过滑车固定架牵引三腔管,并固定于输液架上,以维持有效压迫。牵引重物不宜过重,以免压迫过度导致黏膜损伤。
五、后续观察与护理
出血观察:定时由胃管内抽吸胃内容物,观察有无继续出血。若抽出新鲜血液,说明止血效果不佳,应检查牵引的松紧度并适当调整。
定时放气:每8-12小时食管囊放气并放松牵引一次,同时将三腔管再稍深入,使胃囊与胃底粘膜分离。放气前先口服液体石蜡15-20ml,以防胃底粘膜与气囊粘连或坏死。30分钟后再使气囊充气加压。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日2次用氯己定溶液漱口,防止口腔感染。
营养支持:出血停止后,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如鼻饲流质饮食等。
六、拔管时机与操作
拔管指征: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先释放食管囊气体,观察12小时无活动性出血再释放胃囊气体。继续留置于胃内观察24小时,如未再出血,可考虑拔管。
拔管操作:拔管前需口服液体石蜡15-20ml,润滑管壁,减少黏膜损伤风险。然后抽尽双囊气体,缓缓将三腔管拔出。若拔管困难,不可强行拔管,可每隔15分钟口服液体石蜡30ml,2-3次后再行拔管。